逾8成贫困村和贫困户已脱贫
小楼文化旅游商业街
记者 陈剑婷文/摄 凌云/摄
去年初,广州市委、市政府作出加快北部山区发展的重大部署,以北部山区为重点,创造性实施“一区带一镇,企业帮一镇,百企助百村”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安排番禺、越秀、天河三个区,敏捷、富力、恒大三大企业对口帮扶增城派潭镇、小楼镇、正果镇,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我市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按照“保障扶贫、开发脱贫、自立解困”的扶贫思路,坚持系统谋划发展与借力外部帮扶相结合,镇街统筹贫困村脱贫与贫困村自立就地脱贫相结合,政府投入与市场开发相结合,短期目标与长远规划相结合,并着力在发展生态产业、保障基本民生、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上下功夫,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经过多方努力,实现了一年大见成效的目标,为两年基本脱贫打下坚实基础。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镇容村貌明显提升
记者了解到,我市在帮扶单位的支持下,通过推进名镇名村项目建设和农林水项目建设,农村路网、路灯、给排水以及医院、敬老院、幼儿园、中小学校、文化广场、村民活动中心等一大批公共服务设施相继建成。截至今年8月底,两年规划总投资8.4亿元的94个名镇名村项目,已有44个项目完工,其余的50个项目正在加紧推进,全市累计完成投资5.33亿元。其中,以派潭镇榕树吓村东升社、小楼镇文化旅游商业街及约场村邓鹧鸪社农民新居等为代表的一批镇村扶贫开发项目成为对口帮扶成就的亮点。
全市共投入4.49亿元完成了241项农林水项目,投入1.27亿元完成288.78公里的农村自然村道硬底化建设;北部三镇全面完成山区农村光亮工程,654.7公里的村道上总共安装了1.64万盏LED太阳能路灯;帮扶新建或改建村室外公共文体活动场所76个、文化室89个、卫生站65个、垃圾收集设施715个;对口帮扶单位投入和引进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资金共8200万元。
派潭敬老院
生态产业持续发展
贫困村经济实力明显壮大
自开展扶贫开发工作以来,各帮扶单位充分发挥本单位的资源优势,按照“一村一策”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各种产业发展模式,发展“一村一品”,推动生态产业大发展。目前,北部三镇以“公司+基地+技术+贫困户”、“公司+农户合作社+种养大户+贫困户”、“公司+农户+市场”以及“公司+农户+基地”等产业发展模式,有力地推动了北部的产业发展,以派潭镇的刘家村淮山基地、双合寮花卉种植基地,小楼镇的西境村冬瓜菜心基地、青迳村养龟培训基地,正果镇的庙尾火龙果和贵妃鸡基地、麻冚村金银花种植基地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现代农业种养产业正蓬勃发展,增强了贫困村的“造血”能力,有力推动形成了长效脱贫机制。
据统计,截至今年8月底,全市164个贫困村已有137个实现脱贫,2011年全市164个贫困村的村集体收入平均为21.67万元,同比增长85%。其中北部三镇的81个贫困村2011年的村集体收入平均为22.07万元,同比增长171%。
民生保障全面落实
贫困人口持续脱贫
在发展生态产业、保障村集体收入、开拓农产品长效增收渠道开发扶贫的基础上,我市多渠道筹集资金,整合资源,进一步提高保障扶贫的水平,全面落实民政、养老、医疗、教育、就业、住房等“六大保障”措施,解决了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为稳步脱贫提供了制度保障。
通过一年多的帮扶,截至今年8月底,全市3397户扶贫类贫困户11915名贫困人口中,已有2771户扶贫类贫困户9541名困难人口达到了脱贫标准。全市贫困户的增收水平有了较大增长,2011年全市扶贫类贫困户的年人均收入达到了6802元,比2010年3846元增加2956元,增长77%。其中北部三镇888户扶贫类贫困户的年人均收入达到了8889元,比2010年3594元增加5295元,增长147%。
正果大道
宣传发动借势给力
社会帮扶面不断扩大
据了解,增城市非常注重扶贫开发的宣传发动工作,营造浓厚的扶贫开发氛围。一是增城有关部门和北部三镇在宣传发动上狠下功夫,在各镇和各贫困村建立了形式多样的扶贫开发宣传广告和专栏,在《增城日报》和“增城之窗”网站上开辟了北部山区“双到”专栏,在本地对农村扶贫开发进行广泛宣传。二是通过在春节开展以扶贫开发为主题的有奖征联活动、慈善拍卖以及在国家级核心刊物《当代中国》画报专题采访,有力提高了我市扶贫开发的社会关注面。三是通过开展630慈善日活动,募捐了7000多万元的扶贫资金。四是借助“百企助百村”的重要举措,营造社会大扶贫格局。
据统计,截至今年8月,有160多个各类企业参与了北部山区的扶贫开发,预计投资总额2亿多元,已投入资金6200万元,预计每年可为贫困村增收330万元,为贫困户每年带来收益1169万元。
下一步,我市将以完善扶贫开发长效机制为重点,以加大镇村项目建设为引领,以建设美丽乡村示范点为抓手,以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为平台,全力推动扶贫开发深度开展,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扶贫开发阶段性工作任务:对照年度考评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按照“双到”工作的要求,查漏补缺,尤其是加大中南部的市内自扶工作力度,加强对口帮扶单位的指导,加强工作的督促落实,确保年底全市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实现全面脱贫;创新对口帮扶模式,致力造血型长效项目开发。区别对待各贫困村情况,着力在建设村集体物业、发展“一村一品”生态项目、完善项目经营机制上力争集中帮扶、长效帮扶;全力推动未完工的名镇名村建设项目,以此为抓手集中建设一批带动强、覆盖广、稳定好的农村公共基础和服务配套设施,以点带面实施强农惠农措施;完成村道建设和农村危桥改造工程,继续推进农村泥砖房、危破房、空置房分类改造,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继续动员社会中小企业及爱心人士等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社会响应的大扶贫格局。增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