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丽斐/文 凌云/摄
在增城的城乡徜徉,人们总能感受到近年来增城城乡面貌的巨大变化。从草长莺飞的鹤之洲湿地公园到蜿蜒城乡的自行车绿道,从蜿蜒百里的美丽增江到风景优美的挂绿湖,我市正坚定不移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高标准高水平加快推进广州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未来,以挂绿湖为核心区,一座水城、花城、绿城将拔地而起。
广州市副市长,增城市委书记,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曹鉴燎指出,增城在城市特色方面,将凸显水城、花城、绿城。水城,就是抓好水系规划,贯通江河湖泊间的联系,建设城市副中心“护城河”,打造生态优美的休闲水上绿道,在某些节点上建一些渔人码头,引进创意研发中心和总部经济项目;花城,就是依托优美的生态环境,规划建设100亩挂绿荔枝园和1000亩以上主题花园,开展全民“爱花、种花”行动,让国内外游客一年四季到增城赏花、看景;绿城,就是巩固森林覆盖率,提升城乡绿地率,高标准建设好绿道和生态景观林带,让所有小区、道路都百花盛开、绿树成荫。
“生态水城”建美丽景观
增江是我市生态环境的大动脉,也是我市三大主体功能区中北部都市农业与生态旅游区建设的重要资源。近年来,保护增江河的行动在增城大地全面展开。今年2月23日我市全力开展严禁非法采砂联合执法行动,依法清理了增江流域17艘非法采砂船,完成了12个非法堆砂场的复耕复绿工作,并在部分容易出入的堆砂点设置了通行障碍,实现了“余砂运走,设施搬走,人员撤离,堆砂场禁止运行”的目标;今年4月开始,我市各镇街全力开展规范整治散小乱养猪场工作,进一步维护增江良好的生态环境,保障人民群众饮用水源安全。
为进一步发挥我市水资源的优势,我市将按照水面7平方公里、主景区20平方公里、综合保护区110平方公里,以国际视野抓好挂绿湖规划建设,建设150公里的水上绿道,推进增江、东江、挂绿湖、西福河的水系联运,形成美丽的城市景观,形成兼具湿地保护、备用水源、防洪防旱、农林灌溉、调解气候等综合功能的湖区,成为广州城市副中心的生态地标,拉动水上绿道、岸上绿道,做大做强生态型、差异化、低密度的金融经济和总部经济。
同时,我市实施城乡环境“清洁美”工程,全面启动了六大污水处理系统和农村污水综合治理工程,融合资源启动了广汕公路、增派旅游大道等路网综合改造,使增城的水更清、地更洁、环境更优美。
“四季花城”引八方游客
近几年来,我市坚持政府和市民、城市和乡村“两个互动”,推进路边、山边和水边“三边”整治,实施原生态、原产权、原居民、原民俗“四原”保护,推动家园公园化、田园公园化、果园公园化、校园公园化、工业园公园化等“五园”建设,城乡面貌发生巨变,生活与投资环境明显改善,生态优势日益凸显,干部群众的幸福感明显增强。
今年以来,为全面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加快推进广州城市副中心建设,我市正依托挂绿湖优美的生态环境,以上规模、上水平、有特色为目标,规划建设1000亩主题花园、100亩挂绿荔枝园和200亩的荔枝博览园,打造成为四季花开、五彩缤纷、美轮美奂的岭南园林,积极承办花卉博览会,吸引国内外游客一年四季到增城赏花、看花、叹花。在全市11个镇街各规划建设一个100—300亩的花园,并通过国际竞赛规划建设一批休闲绿道联通各主题公园,形成以点带面,全面开花的花城格局。
现在,我市以实施公园化战略,全力打造四季花城,变“在城市里建公园”为“在公园里建城乡”,营造一流的生活安居和工作环境,让人民“工作在公园,生活在花园”,为建设现代田园生态城市,全面提高全市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田园绿城”倡低碳生活
增城具有巨大的发展互动空间和优美的生态环境,被誉为“珠三角”的翡翠绿洲。在增江河两岸,郁郁葱葱的树木,点缀其间的花草,还有湿地公园和绵延两岸的生态景观林带,令人赏心悦目。自2008年起,增城率先修建了500公里的绿道,按照主干道路生态型、乡村郊野型、城区都市型的分类标准,至今已建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三大绿道网络,俨然一座田园绿城。同时,增城以广汕、荔新、荔白、新新、增正等旅游大道为主线,沿主干道两侧建设了200公里的绿色廊道,沿自驾车游绿道建设了10个休息驿站和20个生态公园,形成多层次、多色彩的生态景观林带和景观节点。
按照广州市生态景观林带建设规划(2011—2020年),途经增城辖区共有3条林带:广惠高速公路生态景观林带(省3号线)、广河高速公路生态景观林带(省7号线)、增从高速公路生态景观林带(广州规划)。其中,广惠高速公路生态景观林带今年正全力推进中。
我市在打造生态景观林带的同时,还将全面推进绿色通道、绿色社区、绿色校园、绿色村庄、绿色景区建设,提升“植绿、爱绿、护绿、兴绿”的生态文明意识,树立低碳环保理念,全面倡导节能低碳生活。增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