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在农业种植基地收割蔬菜。
记者李丽斐 通讯员吴国威 文/摄
盛夏,穿行在派潭镇黄洞村一望无际的农业种植基地里,呼吸着夹杂着青草和泥土味道的湿润空气,望着在田间挥锄舞镐的农民,别有一番感慨。谁也不会想到,一年前,这里还是长满野草的荒地,现在却种满了绿油油的瓜菜。
一派青山景色新,谁家妙手绘丹青。是什么力量促使黄洞村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内发生如此蝶变?黄洞村党支部书记罗汉畴道出了个中缘由:“得益于广州地铁公司的对口帮扶,我们搭上了脱贫致富的‘快班车’。”
突出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要致富,先修路。路,是黄洞村农民致富的短板,也是致富的希望。在开展帮扶前,黄洞村村民只能靠一条5.5公里的泥路出行,常常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尤其在农产品收获季节,更是让农民头痛,因为路况不佳的原因,产品想运出去十分困难,外面想收购的也不愿进村来。为此,帮扶单位广州地铁公司一边积极向上争取专项资金约160万元,一边发动公司职工捐款投入约90万元,将原来5.5公里的泥路进行了硬底化。
村民罗建浓说:“我对村里面最满意的就是修好了这条路,不仅出入方便多了,菜商收购农产品的三轮车也能开到家门口了。”为了表达对修通水泥路的欣喜,村民们特意在路边立碑,把这条路命名为“致富路”。自道路修建好后,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质的变化,很多外出打工的青年也愿意回到村里居住。如今,很多村民都在宅基地上建起漂亮的房子。
此外,帮扶单位还协助村里建起了变电站、公厕,铺设了自来水管道等,使黄洞村的人居条件和农民生活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
突出产业扶贫
奠定长久脱贫基础
由于各种原因,黄洞村有几百亩连片的耕地多年丢荒,农民种植收益低,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广州地铁公司因地制宜,从农业产业化入手,做了两项艰巨的工作:一是用“2个10天”时间——10天集约土地,10天播下种苗,建立了100亩的农副产品示范基地,种植红薯,并安排贫困户在基地打工,为村集体收获了第一桶金。二是引进广州市农业龙头企业,集约农民耕地并进行改造,建立了500亩大型农产品种植基地项目,扩大村民就业,并进一步增加村集体收入,出租土地的农民每年可获得800元的租金。通过引进企业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打响农业品牌,黄洞村走出了一条稳定致富的康庄大道。如今,在广州华润万家、家乐福等大型超市,都可以买到黄洞村出产的蔬菜。
突出文化建设
构建和谐幸福新农村
广州地铁公司把农村文化建设提升到与产业建设同样重要的高度,努力使村民既充实“钱袋”又充实“脑袋”,营造一种健康、向上、丰富的文化生活氛围。在黄洞村的文化公园里,各式健身器材错落有致。公园旁边是正在动工美化的鱼塘,完工后将种养荷花,成为村内的景观塘。公园另一侧是一条“文化长廊”,展示了扶贫开发政策及新农村建设等内容。沿着村道再往前走,是正在建设的村民会议活动中心,这里以后将成为村民会议、休闲、卫生保健的中心。同时,帮扶单位大力配合派潭镇创建省级卫生示范镇相关工作,成立了村环卫保洁队,定期进行卫生清洁工作。
现在,一座清洁秀美的新农村正逐渐呈现在眼前。在扶贫开发的劲风下,黄洞村向人们展现出一番前所未有的新景象。增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