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村村的苗圃基地。
(记者李丽斐 通讯员吴国威 文/摄)在派潭镇刘家村的淮山横向种植示范基地里,新近种下的淮山苗已吐新绿。这个由番禺区东涌镇帮扶建立的农业示范基地已发展成380亩都市型现代生态观光农业综合基地,除了每年能为村集体增加23万元的收入外,还能为当地农民提供近100个就业岗位。这只是派潭镇贫困村找到以产业发展促脱贫致富好路子的一个缩影。自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开展以来,派潭镇注重增强贫困村的“造血”功能,大力推广产业扶贫模式,实施“一村一品”工程,发展特色产业,提高贫困村集体收入,引导贫困户发展生产,摆脱贫困。
参资入股促村集体长远增收
大雨过后,踏着泥水穿行在邓村村的恒盛苗木基地中,驻村干部郭东旗心中甚是舒畅:“近期雨水够、阳光足,苗木长势特别旺盛。”这片占地128亩的苗木基地是邓村引进的扶贫开发“造血”项目。帮扶单位番禺区钟村街出资90万元参股,邓村村每年可增加约21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
贫困村贫困的原因多种多样,而缺少主导产业,村集体经济收入低下,是各贫困村致贫的主要原因。派潭镇借力实体产业助贫困村参股分红,使村集体经济与合作企业实现双赢:资金或厂房入股助合作企业赢利,入股分红则成为村集体经济的固定“金库”,这是派潭扶贫“双到”工作中探索出来的模式。
“2011年底就分到了10万元,村委会装了电话、电脑,还用分红修了一段村道。”回想起村里收到的“第一桶金”,邓村村党支部书记周沛林感慨万千,“以前村里除了镇政府给予的日常办公经费外,没有其他经济收入,很多工作都开展不了。如今有了‘造血’项目的分红,村里各项工作都能有声有色开展了。”
提高农业管理水平带动产业化发展
派潭镇大埔村的桥埔农场由番禺区市桥街帮扶建立,以种植花卉、山药为主。农场的建成,每年能为村社两级单位增收约13万元。由于引进了企业参与建设,合作期限达到15年之久。农场的长远设计规划为“农户+基地”的模式,向农户推广种植农产品,农场负责回购,充分保障农户的利益。通过产业扶贫,不但增加了当地农民土地流转收入,大范围覆盖贫困户增收,从长远来说,也能带动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
在派潭镇,很多以扶贫资金启动的产业扶贫项目在规划之初便注重发挥其带动辐射作用,引导项目最终走上市场运作的道路,走农业产业化之路,使公司获利,农民脱贫。派潭镇有关负责人指出,产业扶贫为扶贫开发提供了很好的载体,效果明显:一是通过土地流转,将生产经营由零星分散向集中连片、规模开发转变,有利于实现农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二是实现发展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走生产科学化、标准化、专业化的产业扶贫发展道路;三是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等模式的基础上,将大户、小户、个体户有序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广大农户的积极性,让当地农户充分参与到农业产业的发展中来,从中找到脱贫致富的门路。
产业发展推动劳动力转移就业
今年73岁的双合寮村贫困户温伯源,每天早上8时前往村的三合花卉基地,开始一天8小时的工作。从去年9月份开始,他成功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每个月领取1500多元的工资。在派潭镇,像温伯源这样因为年纪大、没有一技之长等原因而无法“走出去”实现就业的村民,在中年劳动阶层比较普遍。但自从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各村建起了“造血”项目,很多贫困户都实现了就业目标,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将贴在身上的“贫困”标签“撕”掉了。
扶贫产业发展,为山区农民就近打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就业平台。据不完全统计,自扶贫开发以来,派潭镇在各帮扶单位的帮助下,已经建成扶贫增收项目36个,40个增收项目正在推进中,400多人实现了在家门口稳定就业。例如由广州地铁总公司帮扶引进的黄洞村500亩蔬菜基地,既能为村集体带来5万元以上的年收入,在用工高峰期能提供近100个劳动岗位。增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