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孩子,教育方式要正确,请不要站在孩子对立面。

[复制链接]
aima91 发表于 2012-7-13 16: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因为儿子要喝可乐而引发的我们母子冲突。当时文中的我觉得为了抵御垃圾食品对儿子的健康危害,自己的严厉制止并不过份,可如今想来,其实从儿子刚买饮料回来的那会儿开始,我就已经错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还得从昨天让儿子买饮料的事情说起。昨天晚饭后,我照样陪儿子去步行街骑车,由于走得匆忙,忘了带水。儿子骑了两圈,满头大汗地跑过来对我说:“妈妈,我好渴呀!我想喝水。”我看儿子的样子不像撒谎,就从包里拿出十块钱递给他说:“那你去小店买瓶水吧!记住,这次不能再买可乐等饮料了。”儿子满口答应,拿着钱飞快地朝小店跑去。看着儿子兴冲冲的小背影,我不忘在背后叮嘱:“记住要找钱回来啊!”

   两分钟后,小身影再次出现在我的视线里,一手抱着水,一手拿着找回的零钱,笑嘻嘻地朝我们跑来。隔老远就大声朝我喊:“妈妈,我买了这个水,你看!”等儿子走得近了,我才看清,原来他买了运动型饮料,前两天逛商场时实在口渴,娘俩曾买过一次的。“怎么没买矿泉水呢?”我问。“矿泉水不好喝呀,又没味道的,我喜欢喝这个。”儿子解释说。我没有急于否认儿子的想法,转而问:“那这个多少钱一瓶呀?”“不知道,这是零钱!”儿子说着把钱递给我。“那我们一起来数数看吧!这个是五块,五块加一块是几块?”“六块!”“对,再加上五毛呢?”“不知道。”“是六块五,找了六块五,说明这瓶饮料三块五,还真不便宜呢!”我像是说给他听,又像是自言自言。儿子不再接话,我又问:“你怎么不拿冰的呢?这么热的天还是喝冰饮料凉快点呀!”“那个阿姨说没有冰的水,只有冰的饮料。”“哦,那你能把这个水给妈妈看一下吗?”“好的,你看吧!”儿子边说边把饮料递给我。

    我接过饮料,认真地看起了成份表,边看边说:“纳,钾,钠酪蛋白,怎么会有这些呀,这些都对人体有危害,小孩子更是要少喝才行。”我话还没说完,在一旁的儿子突然一把抢过我手里的饮料说:“妈妈,那我不买这个了,我还是去换矿泉水吧!”说完拿着饮料头也不回地朝小店跑去,不一会儿,乐呵呵地换回了两瓶农夫山泉。

    对比两次买饮料事件,第一次我严厉制止,母子俩激烈冲突,儿子最终宁愿接受惩罚,还是喝了饮料;第二次我没有半句责备,只是给儿子念了成份表,让儿子知道饮料的危害,儿子却主动拿回饮料换了水。同样是出于不让儿子喝垃圾饮料的目的,为什么两次的结果却截然相反?

    分析起来,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与儿子的立场问题。第一次,从儿子刚买回饮料开始,我就生气,不开心,用情绪传递给儿子我的不满,因此不自觉地站在了儿子的对立面。而对立的局面一旦形成,我越是阻止,儿子越是逆反,于是爆发了激烈的矛盾冲突。而第二次,我由始至终没有一句责备的话,只是最后拿着饮料认真地向儿子说明了成份,儿子感觉到我的关心,主动放弃。这个时候,我们母子是站在统一站线上的,我们共同的敌人就是垃圾饮料,因此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孩子跟我们顶嘴,对着干的时候,在责备孩子不听话,难管时,我们应该首先反思自己,是否在一开始就不自觉地把自己的位置放在了孩子的对立面。有时候我们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强制干预,威逼利诱,最后弄得亲子关系紧张,却鼓吹自己用心良苦,殊不知,当孩子感觉不到我们的爱心用心和关心时,我们的付出于孩子而言就是零。而从孩子站在我们的对立面开始,我们的教育就注定失败。因为没有人愿意相信“敌人”,并接纳“敌人”的观点。

    前几天看到一本育儿书上写过这么一段话:如果你想要孩子认同你的意见,就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他们遇到的问题,体谅他们,并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我深以为然。因为如果我们不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那么就无法与孩子站在同一战线,我们传递给孩子的信息,也必然会遭到孩子的质疑或是反对,即使我们出发点是为了孩子好。

    当然,在很多事情上,也许我们无法与孩子站在绝对的统一站线上,但至少我们可以保持中立。相信只要我们不站在孩子的对立面,愿意跟孩子一起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那么一切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楼主

居民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