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果何屋村:儒雅精致古民宅

[复制链接]
提倡 发表于 2012-4-25 10:02: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图/记者周影红 见习记者黎淑敏 实习生邱政达


1.jpg

聚堂家塾。

2.jpg

新围香火祠堂。

    在正果镇何屋村新围自然村,一排排宏大规模的古村落呈现眼前。左边是聚堂家塾,右边是新围香火祠堂,中间分别是一排3座三间二廊民居和一排8间带状民居,围绕在三面的是左右各一排10间民居,后面一排有23间民居,房屋之间紧紧相连,排排相扣,形成一个完整的客家围屋建筑,建筑面积达到5514平方米。其中最为宏伟壮观的大宅聚堂家塾因木雕、壁画精致,具有艺术价值,1985年6月公布为增城县文物保护单位;同样壁画精致,有艺术价值的新围香火祠堂,于2010年3月公布为第一批增城市等级保护文物单位。

聚堂家塾
    据何屋村老人何林富介绍,新围村的房子虽然是客家围屋,但是村民讲的却是广州话,祖先在乾隆年间(1736~1795)从小楼镇迁来这里居住,以务农为生,最开始的时候只有茅屋数间,能够建成现在看到的这么宏大规模的古村落,全靠该村第三代“敕封儒林郎候选直隶州分州佐勋”何信邦,他“以服田力樯起家,富累巨万”。

    “聚堂家塾又称‘务本堂’,名字来源于《论语》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也’。清道光六年(1826)何信邦和他的弟弟开始兴建。这个建筑也表达了村民对学问的重视。”何林富说。

    走近观察,总体构造是硬山顶,人字山墙,灰塑龙船脊,碌灰筒瓦,穿斗与台梁混合式梁架结构,青砖石脚墙。石门匾阳刻“聚堂家塾”四字。封檐板饰彩色麒麟和缠枝花纹。墙楣饰大幅人物、山水、花鸟彩绘。头门进深三间6.2米,共九架前廊三步后廊四步。前后廊步梁为月梁做法,上施木雕驼峰斗栱和鳌鱼托脚。衬祠为房,前檐三叠砖雕斗栱出檐,墙楣饰彩色灰塑壁画。中堂为务本堂,进深三间8.8米,共十五架前后廊三步。平梁施驼峰坐斗,其余架梁、步梁施瓜柱。明间前两廊各面阔三间,深一间,明间稍高,为歇山顶廊亭,次间为短小的七架廊。后堂进深两间6.15米,共十一架前廊三步。明间设神位,次间、衬祠为房,衬祠房设拱形门,门额饰精致的彩色灰塑图案。后堂前两廊各面阔一间,深一间,七架人字顶异形梁。

    “何信邦倡导:有子孙而不放逸子孙,要训习诗书。在传道授业的同时,嘱咐何氏子孙要善于利用农具,勤劳耕作。”何屋小学退休教师何锡怡说。

新围香火祠堂
    何林富告诉记者,新围香火祠堂也是同期兴建的,面积比聚堂家塾稍小,是村民祭祀祖先的场所。

    新围香火祠堂坐东北朝西南,五间三进,占地面积445.64平方米。总体构造是硬山顶,人字封火山墙,灰塑龙船脊,青砖石脚墙。头门进深两间6.96米,共十五檩,明间前墙内收成空廊,墙楣饰彩绘,花岗岩石门框,门内次间梢间建房。墙楣饰人物、山水、花鸟纹彩绘。中堂、后堂的结构规模相同,进深一间7.94米,共十七檩。次间梢间为房,墙楣饰彩绘,后堂明间设灵位。天井阔2.85米,深3.15米,青砖铺地。

    “目前,香火祠堂的整体保存较好。屋顶局部有渗水,檐上瓦当灰筒局部出现脱落,门头左右次间正面墙灰塑壁画大部分剥落。”村民何锡怡说。增城日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楼主

新居民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