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百姓生活日趋丰富多彩
自开展创文工作以来,市文体旅游局把创文工作与文化、体育、旅游惠民相结合,高标准建设了一批重点文化、体育和旅游设施,组建了一批高素质的文艺、体育团体,推出一批高质量的文化精品,出色承办了第16届广州亚运会增城赛会、“2010世界旅游日全球主会场庆典暨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开幕式晚会,以及“第九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广场舞比赛等高水准的文体旅游活动,不断加强文体旅游市场的管理和服务,确保文体旅游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满足并提升了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2010年5月,我市创作的广场舞《领潮争先》获得文化部第十五届群众文化最高奖“群星奖”;2010年7月,我市被评为广东省实施《南粤锦绣工程》文化先进市称号;2011年荣获“广东省旅游强县(市)”称号;连续19年荣获广东省体育突出贡献奖。
记者黄丽萍 通讯员罗德远
--------------------------------------------------------------------------------
细数 创文成果
文化惠民工程“遍地开花”
近年来,我市重视加强基础文化设施建设,为适应现代化新城区和城乡服务均等化的需求,建设并投入使用一批标志性重点文化工程和基层文化设施,为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是推进重要标志性文化工程建设。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有:增城新图书馆,设计藏书总量80万册,座位1280个,逐步完善了自动化、数字化设备和视频网络监控系统等设施设备,实现了对市民的全开放,成为惠及广大城乡居民的重要文化场所;增城市广播电视新闻中心实现播出系统的数字化、网络化,创造了集广播电视节目拍摄、制作、播出、传输、发射、演播演艺、行政办公等为一体的新闻中心,有力推进了我市有线电视数字化平移进程。二是健全市(县)、镇(街)、村(居)三级公共主干文化服务设施网络。目前市级已完善市文化馆、市图书馆、市博物馆、广场展览长廊、艺都影剧院等重点公共文化设施,9个镇街有省特级文化站4个,其余5个镇街文化站正申报省特级和一级文化站;大力建设“农家书屋”、绿色网园并完善了管理,每间“农家书屋”配送图书1600册及一批配套设施,目前全市282个行政村和37个社区居委会全部建有农村文化室,实现了农村文化室的全覆盖。三是完善具有鲜明特色的“广场文化”和信息服务网络。增城文化广场、挂绿文化广场、新塘文化广场、石滩文化广场、派潭文化广场、新塘大敦村文化广场等相继建成,现有市、镇、村三级文化广场44个,总面积98.5万平方米,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新阵地、新领域。全市282个行政村和37个社区居委会中,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覆盖率达100%;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进展顺利,在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的基础上,2010年实现了户户通;完成数字电视试点整转工作,为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加快建设幸福增城作出了积极贡献。
城乡居民生活“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近年来,我市各级文化部门围绕节庆文艺活动、民间艺术展演、文艺汇演、曲艺大赛等,举办形式多样、地方特色浓郁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不断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增城广场举行的广场系列文艺演出,每年举办的登山旅游节、荔枝文化旅游节、何仙姑文化旅游节、增城菜心美食节、广场音乐文化节、新年文艺晚会暨烟花汇演等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每场吸引数千至上万观众参与;由民间自发组织的乐器演奏或粤剧、曲艺表演,每晚在增城广场“乐湖”举行,吸引数百人观看;积极开展“四进”社区文艺活动,每年组织文艺队伍到农村、工厂、部队和社区演出近30场次;增城广场、挂绿广场“大家乐健身舞”、交际舞等活动,每晚吸引众多市民踊跃参与。镇、村两级民间社团自发组织的曲艺、客家山歌等表演丰富多彩,形成政府组织与民间自发互补、专业团体与业余团体“共舞”的可喜局面,让广大城乡群众享受到了经济发展的丰硕成果,进一步提高了群众的文明程度和文化素质。
市文体旅游局还积极开展送戏、送书、送电影和送展览“四下乡”活动,切实服务群众。平均每年送戏下乡35场,观众达3万多人次;“农家书屋”工程送文化、科技、卫生等各类书籍到乡村近20万册,其中每个新建农村书屋送书1500册;“十一五”期间平均每年送电影下乡350多场,2011年实施农村数字电影放映“2131工程”,实现了每月每村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每年举办不少于20场的美术、摄影、书画等文艺展览,平均每年免费送《增城市历史文物图片展》等各类爱国主义题材展览30多场到中小学巡展等,满足了基层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随着市民文化素养、参与文化创造的诉求和能力不断提高,我市城乡各地还组建了种类繁多的群众性文化团体,经过文化部门实施集约、统筹化管理,使业余团体逐步迈向专业化,带动城乡群众文化活动的普及,推出一批精品佳作。目前全市有大型艺术团队12个,文艺协会团体13个,分布镇(街)、村(居)的基层曲艺社团、文艺团队174个。繁荣的文艺创作,层出不穷的文化活动,丰富和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普遍提高了群众的文明程度和文化素质,全市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尊老爱幼、帮贫扶困蔚然成风,城乡居民生活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规范文体旅游市场 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市文体旅游局大力加强文化市场管理,积极开展“扫黄打非”工作,2009年以来,共出动8300多人次,检查音像店、书报刊店、电子出版物、网吧、游艺机室等文化经营单位共11500家次,收缴盗版音像制品22.50万多张,收缴各类盗版书籍4.18万多册,六合*报6270份,查获了非法储藏盗版音像制品和储藏盗版书窝点2个,确保了我市文体旅游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在创文工作中从未丢分。
每年多次召开各类文化市场、星级酒店会议及培训班,加强日常监管和突击检查,如网吧标注“禁止未成年人进入”警示牌,全面使用第二代身份证读卡系统上网,从源头上杜绝未成年人上网的行为;邀请各界人士义务监督员,让社会力量共同监督管理,齐抓共管;加强文体旅游市场的清理整顿,全面规范网吧、出版物销售、电子游戏经营场所、文化娱乐场所、旅游经营单位等文体旅游市场的管理;建立诚信建设示范点,做好公共文化体育场所、A级景区和星级酒店等重要场所的控烟管理工作,按照星级酒店创文标准进行实施并展开严格检查。此外,充分利用博物馆、图书馆和增城广场展览厅等文化设施,加大公益性文化设施向未成年人开放的力度。通过这一系列措施,有力推动了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营造出一个健康、舒适、清新、和谐的社会环境。
畅谈 今后工作
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市民文明程度
市文体旅游局局长黄海明说,在今后的工作中,市文体旅游局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强学习和调研,把握新的机遇,推动全市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接下来,将在文化阵地建设上下功夫,通过进一步完善市文化馆、市博物馆、市图书馆,以及镇街文化站、农村文化室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文化载体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达到文化惠民、文化乐民、文化亲民、文化安民的目的。同时在服务和管理上进一步提升,积极做好人才储备工作,培养专业人才,弘扬富有本土特色的荔乡文化,全力打造优秀文化人才、优秀文化团队和优秀文化节目,创作更多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精品,围绕建设幸福增城,进一步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市民的文明程度、文化素质。增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