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学校体育发展 培养体育后备人才
记者 朱贵荣 文/摄
为期3天的2011年增城市小学生乒乓球赛于日前在市体育馆落下帷幕,来自各镇街小学的13支代表队为了争夺赛事的桂冠而进行激烈比赛。他们顽强拼搏、力争上游的精神,感染了现场的每一位观众,热烈的掌声此起彼伏。而这种激烈的场面,只是我市如火如荼的学校体育教学和群众性体育竞赛活动中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市特别重视学校体育工作,除坚持开齐开足体育课外,还因地制宜地组织学生开展“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阳光体育节活动,不断增强了学生的体质,丰富了校园文体生活,也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次赛事由市体育发展中心、教育局联合主办,旨在进一步推动我市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发掘体育新苗,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丰富和活跃学生课余生活。设甲、乙组男、女子单打、团体赛,来自我市各镇(街)、直属学校、社办学校13个参赛代表队的近120名小学生参加角逐。
健身设施修到家门口
在过去我市的农村、山区等地区,百姓对“健身”没有概念,认为劳动就是锻炼,而且就是想健身也受困于“无场地,少器材”。而如今,无论在农村还是山区,到处可以见到农民健身的身影,“全面奔小康,身体要健康”、“体育让我们生活更美好”等健康生活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成为农民的共识。这一可喜的转变得益于我市大力推进的农民健身工程,利用专项资金支持,在全市282条行政村及部分自然村建设篮球场,全民健身广场(苑)16个,篮球场1000余个,400米田径场8个,200米田径场45个,游泳场13个,网球场26个,羽毛球场150个,排球场28个,乒乓球台1000余张,健身路径总计120多条。市、镇(街)、行政村、自然村四级基层公共体育设施网络,群众体育健身难的问题得到明显的解决。目前,我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4.24平方米,使全市的农民体育运动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
新塘大敦村广场的健身一角
运南体校的学生进行乒乓球训练
组织赛事营造全民健身氛围
近年来,市体育部门通过技术上、场地上支持和协助农村、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等自办体育活动,促进我市群众体育活动在各行业、各镇街蓬勃开展,如定期举行“市长杯”乒乓球赛、市乒乓球协会杯赛、市小学生乒乓球赛等传统比赛;同时,坚持抓好学校体育课及课外体育活动,不断强化学校体育基础,将从乒乓球指导员、裁判员等基础培训抓起,从一二年级小学生抓起,每年都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各类比赛活动,引导青少年喜爱乒乓球项目、参与体育运动,更好地发掘新苗子。
近期,市体育发展中心和市教育局联合举行了小学生篮球赛、中学生田径赛等赛事,此外,全市各中小学也根据实际,积极开展了田径、拔河、乒乓、棋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群众性体育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竞技能力,活跃了我市体育工作氛围。
培养、输送苗子是关键
为了争取早日实现增城籍奥运冠军,并取得更多的世界冠军,培养、输送体育苗子是关键。
据介绍,我市以运南业余体校为龙头,以传统项目学校为骨干,以一般学校为基础的业余训练网络,认真、科学实施“选材、训练、竞赛、输送、跟踪、安置”各环节,促进我市业余训练成绩实现新突破。此外,以备战广州市运会、省运会为抓手,进一步加强与广州市队、省队、八一队等上级体育部门的联系,及时将手中的优秀苗子送入上级优秀运动队。同时,我市将调动、整合体育协会、俱乐部、健身场馆的力量,积极探索协会办队、体企联办等业余训练,充分发挥“体教结合”的优势,加大体育传统校建设力度,积极推行“市队校办”等新路子。
近年来,我市积极开展学校体育教学和群众性体育竞赛活动,市运南业余体校向广州市体校、省队、八一队、国家队输送乒乓球运动员近30人。以刘诗雯为首的增城籍乒乓球运动员在国际大赛中取得多个世界冠军头衔。由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成果显著,运南业余体校先后被评为“全国青少年体育工作先进集体”、“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等称号。增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