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水上飘摇 如今岸上安居
文、图/记者陈嘉君
昔日的水上渔船。
上岸后过上安稳生活的林灵辉一家。
曾经,增江河的“水上人家”,祖祖辈辈靠打渔为生,长年以船为家,过着漂泊的水上生活。2009年11月,我市完成全部74艘住家船的拆解工作,“水上人家”全部上岸,过上了梦寐以求的岸上生活。这批“水上人家”上岸至今已有两年,他们的生活现状如何?忆往昔“浮家泛宅”的捕鱼生活,对比如今的岸上生活,他们有何感受?昨日,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上岸渔民早已适应岸上生活,退休老人安享晚年,年轻一辈则继续自力更生。
“退役”老渔民岸上安度晚年
年过六旬的上岸渔民石耀仙,祖上11代人都生活在水上,到了他们这一代,终于如愿上岸居住。如今石耀仙一家住在荔城汇翠湾廉租房里,过上了安定的岸上生活。“孩子长大成人后都外出打工赚钱了,不用再像以前一样,靠打渔为生,安安稳稳的,我感到很欣慰。”石耀仙表示,回想昔日打渔为生的日子,除了在水上风雨飘摇外,渔民的生活条件和习惯也曾不被“岸上人家”所接受,心里有苦也说不出。他告诉记者,以前他们家拥有两艘住家船,停泊在增江河四街道段,一家五口人住在船里,大约十平方米的船身既是“客厅”,又是“厨房”。各种生活用品杂乱无章地堆放着,船顶还被油烟熏成黑黑的。
当年石仙耀告别水上生活后,在市相关职能部门的协助下,在岸上租到了房子,每月还获得了500元的租房补助。今年,他享受到了优先入住廉租房的优惠政策,正式搬进了汇翠湾新家。“感谢政府当年为我们这些渔民做的这一件大好事,我们上岸后很快就适应了岸上的生活,还努力地改善生活,如今终于可以与老伴含饴弄孙,一家安安定定地共享天伦了。”石耀仙欣慰地说。
同是生活在汇翠湾的上岸渔民陈林祖二十出头便开始跑船生涯,近四十载的水上生活在两年前正式画上句号。记者敲开陈林祖的家门时,他正惬意地观看着自己最喜爱的粤剧节目,整个人精神奕奕。“相比起以前的水上日子,我和妻子都非常珍惜今天的安稳生活,终于可以享受平平淡淡的晚年了。”陈林祖告诉记者,儿子如今发挥自己从小培养的特长,到河面打捞垃圾,有固定收入;自己退休后,身体也还很健康,每月有2000元的退休金,觉得很满足、很幸福。
“水上”年轻一代陆上自力更生
曾经随父母生活在水上的年轻一代林灵辉,高中毕业后的他并未继承父辈的渔业,而选择了到广州打工。
“与父母在水上漂泊不定的生活,点滴在心头,父母千辛万苦捕鱼赚钱,操心三餐一宿,一直希望我和妹妹摆脱艰辛的渔业,扎扎实实地上岸自力更生。”林灵辉说,水上生活除了艰难,还有因他们拥有的生活技能单一、家庭条件不富裕而不为“岸上人家”所接受的难堪。在我市众多的“水上人家”中,有不少的大龄未婚青年,林灵辉兄妹就是其中两名。
高中毕业后,林灵辉在广州努力工作,有了不错的收入,每个月都寄钱回家,渐渐地减轻了生活在水上的父母的经济负担,一家人的拮据生活开始好转。自上岸后,林灵辉的父母租房子居住。今年6月,林灵辉与父母一起搬进了汇翠湾廉租房。9月,林灵辉成家立室,为了不与妻子分隔两地,他辞去了广州的工作,回到增城重新找工作。记者了解到,目前,市乐众社工中心社工徐新年正帮助林灵辉物色适合他的新工作。新婚过后,林灵辉妻子也到我市成教中心参加创业培训班,学习创业技能,希望自己当老板做生意,靠双手勤劳致富,充实自己的人生。
看到儿女都成了家,能在岸上自力更生,林灵辉的母亲梁姨放下了心头大石。“如今不再靠捕鱼为生了,偶尔也会怀念从前的捕鱼之欢,会驶着以前的小船到河上捕鱼,重拾捕鱼的乐趣。”梁姨说。增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