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父母都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听话,其实有时并不是孩子不肯听父母的话,而是父母没掌握和孩子说话的技巧。现在我就把我的一些小经验拿出来和大家分享,希望能给你们一些帮助。
注意1、语气肯定、直接了当
忌:语气委婉、目的不明
棠棠5岁,很爱画画。妈妈还在幼儿园里给棠棠报了钢琴班,所以每周一、三、五都有钢琴辅导老师来带他去上30分钟的钢琴课。一次,江老师来领棠棠的时候,赶上棠棠在专心致志地画画。江老师对他说:“棠棠,你能把你的画收起来吗?老师在等你上钢琴课呢!”棠棠头也不抬地说:“不,我还没画完画。”
另一位有经验的老师听了棠棠的回答后,说道:“棠棠,把画收起来,钢琴课的时间到了。 ”棠棠听后,乖乖地把没画完的画收好,然后高高兴兴地跟江老师去上课了。
专家点评:显然,使用不同的语气,会产生不同的效果。疑问句会给孩子选择的机会和空间,他通常会作出符合自己意愿的选择。比如,对于“能不能把画收起来”的问题,棠棠选择回答“不”。与疑问句相比,陈述句则不给孩子选择的余地,并能让孩子明白他们需要履行的责任,如“把画收起来”。
所以,大人在说话之前,应该明确自己是要询问还是要求。如果是要求孩子做某件事,最好使用陈述句,如果是询问孩子是否愿意做某件事,才用疑问句。运用成人间的婉转迂回的方式与孩子交流是不妥的。
注意2、用词具体、形象、通俗,清楚地表达期望与要求
忌:用词抽象、笼统、华而不实
某个老师这样对一群3岁左右的小朋友说:“每一个小朋友都应该爱护图书。”但是没过多久,就发生了书被撕破的事件。当老师责问犯错误的小朋友“为什么不爱护图书”时,小朋友问:“老师,爱护是什么意思?”
专家点评:很多时候,父母和老师们都会有这样的体会,明明才给孩子说得清清楚楚,孩子却“明知故犯”。大人气恼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责任可能就在我们自己?笼统,抽象的用词,如“爱护”,会给年幼儿童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所以,换一种形象、具体的说法是必要的。
“我希望每一个小朋友都能做到不折书,不撕书,不在书上乱写乱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