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免费教育:五年间近70万学生受惠
据了解,我市从2006年秋季起,实施农村户籍学生九年免费义务教育政策,从2008年春季起,实施城乡九年免费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免费对象为广州市户籍在普通中小学就读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获得增城市政府级以上授予优秀外来工称号,在我市务工就业的优秀外来工子女学生;在增城市居住五年以上,具有“四证”(户口薄、居住证或有效居住证明、申请人在我市登记务工就业或合法经营并参加社会保险的证明、计生证明)的外来工子女学生。
免费项目包括学杂费和课本费。补助标准为学杂费补助小学每生每学年410元,初中每生每学年600元;课本费补助小学每生每学年150元,初中每生每学年300元。免费义务教育补助经费由省、市、县(区)三级财政按比例共同分摊,根据我市教育局的统计数据,从2006年秋季至2011年春季的这五年间,我市在实施免费义务教育上共计投入约3.2亿元,共有624512人受惠。
从2010年秋季起,我市在广州市率先实行了增城市户籍学生享受高中阶段免费教育政策,目的是在鼓励学习能力比较好的学生读高中、考大学的同时,支持、帮助初中毕业生就读中等职业类学校,大力培养实用型人才,为我市创建全国科学发展示范市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免费对象包括在我市高中、职校就读的增城市户籍学生,以及在增城市外中等职业类学校就读的增城籍学生。免费项目包括学费和课本资料费。免费标准为国家级或省一级学校2350元/人·年,广州市级学校2162元/人·年,增城市级或其他等级学校2068元/人·年。中等职业类学校按我市普通高中同级学校标准给予减免学费,减免后学费差额部分由学生负担;免课本资料费标准按物价局规定的标准执行。
经统计,2010年秋季,我市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学生34189人,其中普通高中18942人,职业类学校学生15247人。补助金额合计3866万元,其中普通高中2150万元,职业类学校1716万元。2011年春季,我市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学生33503人,其中受助的普通高中学生19068人,职业类学校学生14435人,资助总金额达3853万元。
扶困助学:多重保障制度确保每个学生有书读
据了解,我市从2007年起完善了以市财政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扶困助学体系,对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困难家庭学生实施扶助政策,市财政助学经费纳入年初预算。同时,自2007年秋季起,对就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一、二年级农村户籍学生和城镇户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国家助学金资助政策,经费由省财政补助和我市财政划拨。2011年上半年,我市中等职业学校享受国家助学金资助政策的共有6754人,助学金补助额合计507万元,其中省财政投入70万元(约占13.8%),我市财政投入437万元。
根据我市相关要求,“六大保障”中教育保障内容是“为困难家庭学生就读资助学费和生活费”,即在本市中职学校就读的困难家庭学生,资助学费3500元/人·年,资助生活费1500元/人·年(职校三年级学生通过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解决生活费问题,不再资助生活费);在本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的困难家庭寄宿生,资助生活费小学1000元/人·年,初中1200元/人·年。在本市普通高中就读的困难家庭学生,资助生活费1200元/人·年;考上大专以上院校录取就读的困难家庭学生,“持证”本科生一次性补助6000元、大专生一次性补助4000元,“无证”本科生一次性补助3000元、大专生一次性补助2000元。考上大专以上的孤儿学生可连续两年领取相应最高额度资助。患重大疾病且家庭经济困难的全日制在校学生,可申请各级助疗资金,其中本市政府扶助的最高限额为3万元。
根据市教育局的工作思路,下一步,将继续跟踪第二批高考应届被录取受助学生资金落实情况,保证保障资金落实到位。同时,根据“无证”困难家庭学生的身份确认难的情况,拟对《增城市扶困助学实施意见》做出修改。删除原有的对“无证”家庭学生的扶助,增加对参战涉核人员子女的扶助(实际已纳入资助)。我市各项教育惠民政策的落实,将使更多的学生有书读、读好书,为我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增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