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是橄榄之乡,增城种植乌榄历史悠久、百年以上的乌榄树遍布全市,民间流传很多关于乌榄的故事,乌榄全身是宝,肉是美味食品,可腌制成榄豉,榄仁(核肉)可榨油,又是月饼上好馅料,榄核可制活性炭,榄核也是著名工艺品榄雕的原料,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同时古乌榄树树形独特也是各文物旅游景点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我市乌榄树的数目持续减少,乌榄的保护可以说刻不容缓啦。
问题:
一、 由于气候变化、环境改变加上城市发展等人为因素,南部新塘、三江镇区工业发展迅速,当地居民的耕种生活不再,为取得发展用地很多乌榄树已经被砍伐,剩下少数由于废气的影响生长状况也不好,单产量每况愈下,品质参差。
二、 增城从明朝万历年间就开始种植乌榄,现存的乌榄树龄大多都在百年以上 ,最老的甚至有三百多年。从另一方面也说明近几十年增城新增的乌榄树很少啊,这是由于乌榄树液中单宁含量多,嫁接伤口暴露在空气中时,其树液中的单宁易氧化凝结而影响嫁接愈合.因此,一直以来乌榄嫁接成活率都较低。懂得嫁接西山乌榄的技术人员很少。同时乌榄树种下去一般要十几年后才会挂果,但挂果量极少,要达到几十年的树才有一定的产量,现在挂果的树都是最少几十年的树所产的。如果五十多岁的人种下树,就要子孙辈的人才可以采果了!由于种植周期太长,很多农民选择种植荔枝。
三、 乌榄对大气的变化很敏感,近几年乌榄受到砖厂水泥厂等的废气影响产量下跌,果农的积极性也备受打击,很多乌榄树成了没娘的孩子,没人除草,施肥、施药,只能自生自灭。主人家看到乌榄有收获就来,没有也就不看啦。
四、 增城缺乏对乌榄相关产业的扶持,宣传,企业各自为战,缺乏对乌榄产品的科研开发,没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对乌榄现状情况不明:各地搞文物普查,乌榄古树并未列入其中。我市现有多少古乌榄?种植如何?状况怎样?恐怕那个部门也说不清楚。
五、 缺乏乌榄树的保护条例,乌榄的保护工作无章可循,自然各地政府和相关单位不会有足够的重视。保护乌榄树除了有经济利益外,很多人还没认识到这是在保护增城的古树名木,更是保护增城的文化和历史。千百年来,每棵长寿丰产的乌榄树对很多增城家庭来说是赖以谋生的一个依靠,也是家族薪火相传的一个纽带。增城榄雕更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家乡人的骄傲。一些古树名木因被当地群众视为“神树”才得以保留至今,而乌榄的珍贵不允许被毁于无知者手中。
建议:
1、把乌榄保护工作纳入文物保护的范畴内,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尽快制订我市乌榄保护的地方性法规或条例。
2、由农业局牵头,聘请有关专家学者对我市乌榄现状(特别是小楼、正果、派潭、福和等镇)进行专项调查,在此基础上分门别类订出保护培育方案。市文物保护单位应设置乌榄保护专门机构,农业局应配备懂业务的专职人员,聘请有关专家学者,积极培养懂得种植、嫁接的技术人员培育乌榄树苗,指导果农如何更好管理乌榄,补贴果农新植乌榄,使增城乌榄之乡的名号得以延续,也为子孙留下榄香。
3、市财政每年应拔付专项的古树名木保护资金,并严格审查资金流向。在全市范围的公园如鹤之洲、旅游区如白水寨等每年适量种植,专人集中管理,或者免费对有意种植的果农发放一定数量的乌榄苗。要做到乌榄的连续种植,可持续发展,乌榄年年飘香。
6、建议召开一次古树名木保护工作专项研讨会或现场会。在报纸电视台的媒体宣传乌榄的价值,让全市增城人为乌榄有感而发,说出写出关于乌榄的动人故事。让大家珍惜乌榄、为乌榄骄傲。同时使有乌榄树的增城人把乌榄树当作家族活着的传承纽带,一代一代薪火相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