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果中学新校址位于正果墟南端正果大道旁,西侧增江清流蜿蜒相伴,东侧增龙公路畅通四方。正果中学前身为正果瑞山义学,已有170多年的办学历史,原校址在正果九峰山下,与正果佛爷寺相守。因为教育发展的需要,在上级政府和全镇人民的支持下,1998年下半年,正果一中和正果二中合并为目前的正果中学。
我校教师团队充满活力,乐于奉献,现有教职工147人,学历本科有117人,专科23人,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达100%,中学高级教师7人,中学一级教师70多人。现有学生2400多人,分43个教学班。2005年10月被评为“增城市安全文明校园”,同年12月被评为“增城市一级学校”。
借势兴教 因地建校
在科教兴市和教育强市的战略思想指引下,上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我校办学条件不断完善。2000年以来共投入4000多万元,仅两年多的时间,基本完成了正果中学的改建。学校现有教学楼3幢,实验楼3幢,综合楼1幢,学校公寓3幢,教师宿舍3幢。目前,校园面貌焕然一新,地理环境得天独厚,依山傍水,环境优雅,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因地制宜,层级分明,是教书育人不可多得的好地方。学校教学设施设备已配备综合电教室2间、教学平台21个,计算机、物理、化学、生物、音乐、美术室各2个,电子阅览室1个,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已迈上新台阶。
理念先进 内涵发展
经百年风雨洗礼和砥砺,正果中学与时俱进,焕发青春,已步入规范办学、争创特色的教育发展轨道。新的正果中学人,秉承办瑞山义学的善举,凸显地方特色,以“崇正尚果”为校训,推崇、提倡正面、正向的教育,规范做人做学问,心怀远大抱负和崇高目标,为达到目标而孜孜以求,不断进步,超越自己。
学校确立“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办学理念,树立服务育人的意识,以学生为服务对象,讲求生生平等、师师平等、师生平等的同时,谋求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规划人生意识、创业的基本能力,以及面对未来社会的生存能力。
学校确立了“以人为本,求发展,创特色”的管理理念,以科学的、人性化的管理,谋求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并在承继百年老校文化底蕴的基础之上,发扬光大,开拓创新,办出有正果中学特色的新局面。
目标明确 精细管理
在先进理念的指引下,正果中学提出了一个总目标:创建山区特色学校,造福正果。以“抓基础,促发展”为主思路,从以下几项策略入手,求取教育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1、精细管理到位:依法依规治校,完善规章制度,落实工作措施,向管理要效果。
2、促进教师发展:提倡教师协作互助,共同提高,营造专业发展氛围,促进教师提升。
3、养成学生品格:学校的一切教育方略和活动旨在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提升、良好习惯的养成,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4、提高教学质量:将制度管理、提升教师和德育工作形成合力,集中到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工作上来,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德育创新 养成育人
创新德育工作,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以“让每一个学生养成受用一生的好习惯”为德育工作理念,狠抓班风、学风的建设,以行为养成教育着手,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学校德育框架,促进各项常规工作的有效落实,创建和谐文明校园。建立了“学校、社会、家庭相结合育人”的体系,通过家访、电访、《家校联系册》、《家校报》等形式加强与社会、家庭的沟通,使教育得到家长和社会的广泛支持。
同时建立了正书社、篮球俱乐部、金典画社、志愿者服务队等社团和“心之声”广播站,融德育于常规化、持续性、生动性的社团活动中。
我校德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团委连续几年被评为“增城市先进基层团组织”、“教育系统信息报送先进单位”;成功申报了“增城市青年文明号”;学生社团“正书社”被“评为增城市十佳学生社团”。2008年我校被评为广州市100所示范家长学校之一;2011年2月,九(8)班刘婕同学被评为广州市“尊老爱亲”小道德模范。
准确定位 注重实效
我校针对山区学生学习意识和学习基础薄弱的特点,确立了“低、小、多、快、勤”的教学定位:教师放低教学起点;每天让学生有小进步、小收获;课堂上教师精讲,促学生多练、多参与、多活动;教学活动后快速反馈,落实和实现每节课、每天、每周的教学目标;教师勤下班、勤辅导,并强化辅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使学生学有所得,天天进步。
要求教学理念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促使教学质量整体提高。
借助全面实施新课标的契机,学校铸就了一支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全校教师勤奋教学,团结协作,为正果人民培养了大批人才。我校历年中考,有8成以上的学生能考入高一级学校。在市以上的各类竞赛中,学校师生能获得优异成绩。2007、2009年中考,考入增城中学的学生达40多人,2007年语文、数学两大科状元都是本校学生。2009年中考文化科总分状元是我校学生。连续多年,学校被评为增城市教书育人先进集体。
正果中学已经成为正果莘莘学子增智长才的园地,步入成功人生的通道。正果中学人肩负新时期赋予的重任,将团结协作,同德同力,甘愿奉献,共创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