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建成302个“农家书屋”

[复制链接]
新作风 发表于 2011-10-27 10:24: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新作风 于 2011-10-27 10:53 编辑

    高端访谈

1.jpg

2010世界旅游日全球主会场庆典暨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开幕式晚会现场。


    市文体旅游局局长黄海明:扎实推进文化事业 努力建设幸福增城

    “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根本要求,是我市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幸福增城的必由之路。”市文体旅游局局长黄海明说,五年来,我市围绕“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大力发展文化事业,高标准建设了一批重点文化设施,组建了一批高素质的文艺团体,推出了一批高质量的精品力作,出色承办了“第九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广场舞比赛和“2010世界旅游日全球主会场庆典暨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开幕式晚会等一系列高水准的文化活动,积极开展文化遗产保护,进一步加强文化市场管理,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文化动力。

    在文化惠民工程方面,黄海明表示,今年以来,市文体旅游局围绕“一个目标三大惠民工程五项中心工作”(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主要目标,全面实施农村数字电影放映“2131”工程、做好镇街文化站评估定级和确保农村文化室正常开放三大文化惠民工程,推进群众文艺活动多样化,促进文化市场繁荣和规范,推进文化下基层活动,加大历史文物保护力度,开展创先争优、推进扶贫开发和做好大敦村服务管理五项中心工作),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不断满足广大城乡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建设幸福增城做出了积极努力。

    展望今后,我市文化事业将如何发展?黄海明说,下一阶段,我市将高水平建设文化艺术中心区,加快实现城乡文化共享,全面活跃群众文化,继续推进文化体制和机制创新,积极保护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和服务,不断提高政策法规服务水平,组织实施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文化品牌示范工程、群众文化流动服务工程、特色文化人才培养工程五大文化惠民工程,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增城日报

1.jpg

送电影下乡。


2.jpg

每晚到增城广场跳舞健身成为不少市民的选择。


    市文联秘书长李智勇:越来越多人学习文化 追求艺术

    回顾过去五年我市文化事业的发展,市文联秘书长李智勇认为在文化强市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我市挖掘利用了乡土文化资源,扩大了荔乡特色文化的影响力,提炼弘扬了荔乡精神,增强了荔乡全面发展的凝聚力,培育了各类人才,提升了荔乡可持续发展的创造力。近年来,我市书画等艺术活动非常活跃,举办了各种形式的书画展览,其中有群众性作品展、专题性作品展、个人作品展、协会会员作品展、名家作品展等。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群众对文化艺术的需求也相应增加。李智勇说,过去五年,市民文化素质大大提高,越来越多的市民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图书馆及书店已成为市民汲取文化知识的最佳场所。不少市民还踊跃参加各项文化艺术活动,例如书法画展、文艺表演等,广场舞成为市民固定的休闲活动,渐渐形成一种大众文化。同时,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大手笔投入完善文化硬件建设,充分体现市委市政府热心文化、文化惠民和尊重艺术的开阔胸怀。

    作为一名书法家,谈到我市书法文化发展,李智勇表示,我市书法文化正处于一个蓬勃发展阶段,当前我市书法文化发展呈现出几个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参与书法活动的人数不断增加,以书法协会为例,由2004年的68人增至现在的208人;二是我市越来越重视书法教育,在学校掀起了学习书法的热潮,书法已成为许多学校的校本课程,各大学校都定期举办师生书画展,配备专职的书法教师,师生的书法水平不断提高;三是我市书法创作取得喜人成果,加入全国各级书协的人数逐年增加,获全国、省市级奖项和入展的书法作品大幅增多;四是我市文化部门每年都举办各种形式的书法展览、书法讲座、作品交流会、挥毫雅集、书法进校园等活动,进一步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向前发展。

    李智勇最后表示,一个城市文明的提高,关键是市民素质的提高,看到越来越多的市民自觉地学习文化,追求艺术,让他对建设幸福增城充满信心。

3.jpg

农家书屋。


4.jpg

增城广场“乐湖”活动区。


    我市引进作家诗人、《丹荔》文学杂志主编罗德远:文化艺术精品创作激励机制不断健全

    我市引进作家诗人、《丹荔》文学杂志主编罗德远说,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精髓和灵魂,是激发城市活力的源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要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注重以人为本,注重文化事业的长足发展,注重人们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增城是一块富有生机和宝藏多多的热土,作为一名写作者,创作上理应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希望有更多机会深入基层去发现和挖掘,创作出富有时代感和地域特色的优秀作品,为增城的文化事业发展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罗德远表示,近年来,我市文化艺术精品创作激励机制不断健全和完善,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了一大批主题鲜明、健康向上,反映现实生活的优秀作品;《荔都》、《丹荔》、《增城日报》、《荔乡情》等创作阵地,培养、发现了大批文艺新秀,一批作品在全国、省和广州市获奖;自1999年起,市委市政府设立了“增城文艺奖”,每两年评选出一批思想与水准较高的文艺作品进行奖励,有力推动了我市文化艺术创作的发展和繁荣。随着增城经济的快速发展,市民参与文化创造的诉求和能力不断提高,许多精品也极大地丰富和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力推动了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城市建设的灵魂是文化,智慧城市的根本是文化。文化建设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出人才出作品是关键——必须更加注重培育和引进优秀的文化人才,挖掘增城深厚的文化底蕴,吸纳转化优秀的文化成果,推出更多的精品力作,进一步推动我市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5.jpg

增城图书馆阅览室。


6.jpg

增城图书馆外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楼主

新居民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