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来,增城先后投入50多亿元适度超前发展基础教育,吸收社会资金20多亿元发展民办高等教育,深入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工程,先后新建和扩建义务教育学校50多所,撤并中小学校189所,创建广州市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100所,规范化学校达标率为71.4%;
●2007年,增城被评为广东省教育强市;
●2010年9月,增城实施增城户籍学生在本市就读普通高中和在本市内外就读中职学校享受12年免费教育;
●截至2010年,增城有公办学校教师9387人,其中高级职称600人,全日制研究生46人;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达100%,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比例达86%;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达99.8%,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比例达89%;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达99.6%,具有研究生学历(含课程班)或硕士学位比例达5.4%;中职教师学历达标率达96.7%,具有研究生学历(含课程班)或硕士学位比例达7.3%;
●2010年,全市学前教育三年入学园率达90.5%,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7%,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100%;初中毛入学率达129%,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9%,普通高中优质学位有18734个,优质学位达95.37%;
●五年来,民办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和壮大,现有3所民办独立本科学院和4所大专院校落户增城办学,在校大学生达5.3万人;
撰文 记者 杨永红 陈嘉君 见习记者 李丽菲
摄影 记者 凌 云 孙毅强
亮点一: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工程 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
针对我市农村中小学尤其是农村小学布点分散、规模小、办学效益不高等历史遗留问题,五年来,我市以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为契机,以义务教育阶段规范化学校建设为抓手,按照“小学一般在城镇和中心村办学,初中集中在城镇办学,高中集中在中心城区办学”的办学格局调整思路,深入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工程,新增学校建设用地2000多亩,涉及教育工程项目262项,新增校舍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先后新建和扩建义务教育学校50多所。其中新建了增城中学、增城市实验中学、增城市第一中学、增城市第二中学、增城市实验小学、增城市清燕小学、中新镇中心小学等学校,扩建了新塘中学、荔城中学、荔城三中、荔景中学、正果中学、小楼中学、石滩三江一中、增城市挂绿小学、增城市富鹏小学、增江街中心小学、派潭中心小学、新塘宁西镇泰学校、石滩麻车小学等学校。
我市通过新建、扩建一大批上规模、上档次的学校,累计撤并中小学校189所(初中12所,小学177所),创建广州市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100所,规范化学校达标率为71.4%。通过大力整合和均衡配置城乡教育资源,有效促进区域内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全市中小学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办学水平和效益明显提高,城乡教育发展差距明显缩小。在山区镇,最漂亮的建筑是学校,农村孩子享有城里孩子一样的良好教育环境。
实验小学是我市新建的一所全日制示范性小学,按广东省一级学校标准建设,占地面积达50342平方米,拥有教学楼、综合楼、科艺楼、图书馆及侨缘礼堂等教学建筑物,校园绿树成荫,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郁。该校现有1486名学生、123名教职工,自去年合并庆丰、蒋村、金星、新联四所小学后,现有一至六年级40个教学班。建校以来,该校秉承“以人为本,服务儿童”的教育宗旨,以“教育高质量,办学高品位”为治校理念,勇于创新和探索教学方法,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同时鼓励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实现自我提升,鼓励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创建学生、老师和家长共同增值的广阔平台。
“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实验小学的软硬件设施日臻完善,例如以‘请进走出、立足校本’的业务学习方式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每学期都邀请教育专家前来指导,派出教师到美国、香港、澳门、北京、江浙等地学习取经;我们还在校园走廊开辟读书区、设置流动书箱书柜等,方便学生随手取阅,加上‘读书、爱书’理念的引导,“护书小天使”的轮值,书香校园系列活动地开展,形成了师生同读,与书为友的生活习惯。接下来,在学校软硬件设施基本完善的基础上,实验小学将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一如既往地尝试和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实验小学校长刘映桃说。
为有效解决中小学布局调整所带来的学生上学难问题,我市在全省首推财政给予补贴交通费、午餐费政策,对因学校撤并后上学路程超过3公里以上的学生,给予交通补贴、午餐补贴,对学校则给予午休看管人员管理费补贴。2007年以来,我市向学生发放交通补贴、午餐补贴达3014.5万元,累计惠及学生48917人次。
亮点二:中等职业类学校规模发展 民办教育进一步发展壮大
近年来,我市十分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大力整合职业教育资源,以职业技术教育为先导,借鉴广州建设大学城的成功做法,在蕉石岭森林公园旁边,高标准建设了一个具有增城特色、占地1000亩的“增城职业技术教育园区”,逐步将全市现有的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全部迁入办学,实现资源共享。目前,职业教育园区拥有公办中等职业类学校4所,在校学生达11073人,中职教育办学规模不断增大,初步显现出集中办学的良好效益。通过采取 “定向式”和“订单式”培养模式,每年毕业生的就业率均达到98%以上,增强了中等职业类学校的吸引力。
“通过近几年的投入建设,东方职业技术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已在我市公办职业教育处于领先地位。”该校有关负责人说。东方职业技术学校(电大)是一所综合性职业教育学校,包括中专,电大大专、本科以及岗位培训、技术等级考证等办学形式,颇具特色的是实现中专、大专、本科联读。中专现开设有会计、计算机应用、电子商务、文秘、幼师、旅游服务与管理、市场营销等7个专业;专科开设有法学、英语、行政管理、工商企业管理、教育管理、物业管理、会计学、计算机应用等8个专业;本科开设有法学、汉语言文学、工商管理、会计学、英语、金融学、教育管理、数学与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行政管理等10个专业。
近年来,我市积极鼓励民间出资办学(其中吸收了社会资金20多亿元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促进社会力量以独立举办、共同举办的形式兴办教育。为促进民办教育的发展,我市教育部门成立了民办教育协会,通过发挥协会的作用,统筹、规划和管理民办教育机构,有效促进了民办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壮大。目前,我市有各类民办教育机构121所。其中,民办独立本科和高职院校7所,在校生达53182人;民办中技学校2所,在校生达7218人;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9所,年培训20000余人次;民办中小学15所,学生达20964人。
英才学校是一所小学至初中九年制的民办学校,占地面积78亩,建筑面积46000平方米,现有教学班47个,学生2000多人,教职工300多人,其中教师125人,都具备较高的学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校园环境优雅,教学设施设备完善,教室配置有电视机、影碟机、投影机等多媒体设备,拥有电脑室、电子琴室、电脑钢琴室、语音室、艺术室、实验室等16个专用场室。学生获国家级的奖项多达60多人次,教师在市级以上评奖或发表的教学论文有30多篇次,学校先后获得“广东省首届十佳民办学校”、“中国民办教育名牌学校”、“增城市一级学校”、“增城市绿色学校”、“增城市教书育人先进集体”、“增城市文明单位”、“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普及优秀组织奖”等称号。
亮点三:切实履行政府职责 保障群众教育权利
五年来,我市坚持教育公益性和普惠性。一是全面实施12年免费教育;2006年秋季开始实施农村免费义务教育,2007年秋季免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书本费,2008年秋季实施城镇免费义务教育,2010年秋季实施增城户籍学生在本市就读普通高中和在本市内外就读中职学校享受12年免费教育,二是落实教育保障措施,完善教育资助政策体系;2007年,市政府出台《增城市扶困助学实施意见》,政府扶困助学实现了全覆盖,助学经费纳入年市财政初预算,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困难学生(含持证困难学生、非持证困难学生、农村纯女户、残疾学生、孤儿、高考上线困难学生、重大疾病学生等)受到资助,全市基本建立起以政府扶助为主体,以社会资助为辅的多元资助政策体系,确保了没有一名贫困家庭学生因贫困而失学。
自2007年秋季起,我市还对就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一、二年级农村户籍学生和城镇户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国家助学金资助政策,经费由省财政补助和我市财政划拨。2006年以来,我市扶助各级各类困难学生共计57486人次,扶助金额达4249.1万元。
亮点四:教师整体收入水平提高 教师幸福感普遍增强
五年来,我市全面提升教师收入水平,实施绩效工资,设计了《增城市教育系统学校绩效综合考评系统》,分别制定义务教育学校、普通高中学校、职业类学校三个类别的学校绩效考核细则以及校长考核方案,保证考评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充分体现办学业绩好的学校与差的学校不一样,绩效考核优的教师与一般的教师不一样,艰苦山区工作岗位与城镇教师岗位不一样,一线教师与二线教辅工作人员不一样。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绩效工资重点向办学业绩好的学校、一线骨干教师、从事艰苦岗位的山区农村教师、教学工作量大的教师、取得优秀教学成果的教师倾斜,适当拉大作出突出贡献教师与同职级教师的收入差距,鼓励先进,充分激发教师队伍活力。
荔江小学校长何会兰表示,过去五年,市委市政府大幅提高教师收入,让教师们深刻地感受到了幸福和责任,以及市委市政府在财政还不是很宽裕的情况下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促使教师更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更好地教书育人。
五年来教育发展大事记
2006年秋季起,全面实施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学杂费;
2007年,增城被评为“广东省教育强市”;
2007年秋季起,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生书本费;
2007年,为解决撤并学校后学生上学路途远问题,率先在全省实行财政补贴学生交通费、午餐费及午休看管人员管理费政策;
2008年春季起,全面实施城镇免费义务教育;
2009年下半年,举行两次“代转公”考试,对符合条件的代课教师转为公办教师,对不符合转公的代课教师按有关政策给予经济补偿,并予以分流、辞退,基本解决代课教师问题;
2010年9月,对具有增城市户籍、在本市公办和民办普通高中就读的学生和具有增城市户籍、在本市或市外公办、民办中等职业类学校就读的学生免除学费和课本资料费,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全面实施;
2009年、2010年,我市共投入1.7亿元落实教师工资待遇“两相当”;2010年12月8日,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落实“两相当”提高教师待遇完善学校绩效工资制度实施意见》的要求,全面实现教师整体收入水平与当地公务员大体相当,农村教师整体收入水平与城镇教师大体相当;
增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