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年来,增城投入84亿元加快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升级改造了141公里城市主干道、66条共107公里的城区镇区市政道路,其中投入135000万元新建高速公路13.6公里,投入87000万元改造国道广汕公路荔城至中新段(19.25公里),投入47600万元改造省道沥青路面40.036公里,投入33200万元扩宽改造省道48.4公里,投入7700万元改造县道沥青路面13.9公里,投入26139万元新建农村水泥公路683.667公里;
● 截至2010年,增城市公路通达里程2377.9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6.62公里,快速公路19.193公里,国道56.782公里,省道256.627公里,县道162.865公里,乡道1200.577公里,村道625.307公里;在建广河高速增城段44.136公里,在建增从高速增城段40公里(主线33公里,支线7公里);
● 截至2010年,增城共有公交车线路16条,投入公交车辆179辆;
● 截至2010年,增城共开通41条农村客运班线,投入车辆255辆(含公交化农村客运班线7条,车辆61辆);
● 全市282个行政村,除石滩镇的岳埔村、凰埔村入村道路不符合通班车条件外,其余280个村已开通“村村通班车”,通车率为99.3%;
--------------------------------------------------------------------------------
撰文记者 陈剑婷 摄影记者 凌云 孙毅强
亮点一:全市公交服务质量提高
五年来,我市大力加强公交客运行业管理力度,积极探索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全市公交服务质量得到切实提升。
第一,公交线路优化和新线开通。2006年,我市将全市公交线路优化为12条;从2007年起,我市不断优化调整原有公交线路,并开通4条新线路;2010年,全市共有16条公交线路为市民提供便利的公交出行服务。
第二,扩大公交车乘客优惠群体。我市积极贯彻落实各项公交优惠政策,享受公交车优惠政策的乘客群体由原来的老年人、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学员扩大至老年人、残疾人、义务兵、优抚对象等群体。
第三,行业制度建设和行业管理工作不断加强。我市积极开展创建增城市“文明公交示范线路”活动,公布公交投诉电话,做好公交服务电话投诉处理、群众来访投诉处理和信访处理工作,年中、年终对公交企业实行安全考核和服务质量考核,加强公交服务质量管理;2010年,我市加大全市公交站场、站亭(牌)建设,完善公交服务设施,加大公交车更新步伐,建立市交通运输信息指挥中心,在公交车上安装GPS行车记录仪和车载视频,加强公交服务监管;交通行政综合执法和属地交通管理部门加强上路执法管理;通过综合管理方法和手段,合力提升公交服务水平。
第四,顺利推进公交企业改制。2010年,通过与广东省交通集团合作,对我市主要的公交企业原增城市公共汽车有限公司改建为广州市粤运公共汽车有限公司后,加强了公交车辆内部管理,严格了内部管理制度,并大力更新公交车辆62台,提高了乘客乘车舒适性,有力提升全市公交服务水平。
亮点二:完成广汕公路荔城至中新段改造
广汕公路荔城至中新段改造工程全长19.25公里,工程投资概算8.7亿元。工程起于荔城街三联村,终于中新镇团结村(萝岗界)。工程按双向八车道沥青砼路面、一级公路结合城市快速路标准设计,路面宽32米,路基宽40米,设4米宽中间绿化带、2米宽路肩绿化带,墟镇段每侧增加5米宽非机动车道和2.5米宽人行道。工程于2009年9月10日动工,2010年7月中旬竣工通车。
广汕公路荔城至中新段在广州市区与华南快速干线北延线交错,连接增城、萝岗及广州城区,并穿越朱村及中新两镇街,有利于实现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完善增城市路网规划、适应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促进我市和沿线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优化区域干线路网,改善干线公路行车环境,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亮点三:完成增派公路改造
增派公路(省道S256)是我市北部地区主要交通干道,路线全长38.393公里,起点位于市区荔城大道,终点位于省道S355线温南公路派潭镇高滩村路段。其中荔城至派潭段26.993公里为双向4车道,派潭至白水寨段11.4公里为双向2车道。工程总投资3.83亿元,于2009年9月4日动工,2010年1月竣工投入使用。
增派公路改造有效改善增派公路服务水平,有利于完善当地交通设施,促进沿线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提高中心城区向北辐射能力,对北部山区镇交通服务水平起到积极重要的作用,有效促进我市经济发展。同时,对完善我省公路网结构,提高我市对外公路交通服务水平、通行条件、交通安全等起到积极重要的作用。
亮点四:完成荔新公路改造
荔新公路(省道S119)是连接荔城街与新塘镇的主要公路,全长29.599公里。荔新公路改造工程西(南)起新塘接国道G107及广园快速路,东(北)至荔城接国道G324线,是进出广州及增城市境内一条重要干线。该项目于2006年竣工。荔新公路改造后,有效缓解由于广园东路建成通车而造成的车流量快速增长,交通运输日益繁忙的局面,对合理疏导广州市东出口的交通流,改善广州市东部地区及增城市境内的交通条件和投资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亮点五:完成荔三公路改造
荔三公路(省道S256),是我市南部地区通往东莞、深圳等地的主要交通干道,全长13.021公里。工程起点接广汕公路,终点位于省道S256江龙大桥桥头。项目总投资1.86亿元,于2009年9月4日动工,2010年1月竣工投入使用。
荔三公路的改造,有效改善荔三公路服务水平,有利于完善当地交通设施,促进沿线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提高中心城区向南辐射能力,对镇(街)交通服务水平起到积极重要作用,有效促进我市经济发展。
此外,作为省道S256从虎线的一段,荔三公路是我市道路系统的主骨架干道,其大修改造对完善我省公路网结构,提高我市对外公路交通服务水平、通行条件、交通安全等起到积极重要的作用。
亮点六:完成增正公路改造
增正公路改造工程是我市为民办实事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增正公路改造工程的竣工为我市贯彻科学发展观,推进“建设三大主体功能区、实施公园化战略、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起到积极作用。
增正公路改造工程总投资约2.3亿元,于2006年8月动工建设, 2009月12月完工。工程全长14.2公里,工程将原三级公路、7米宽路面、两车道改造为二级公路、20米宽路面(含3米中间绿化带)、四车道。增正公路扩建改造工程创造了我市公路建设的三个“第一”:
第一条通往北部山区按平原微丘双向四车道二级公路,设计时速60公里每小时的高等级道路,比旧路增加了1倍的通行能力和提高了50%的行驶速度,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实现了高标准带来高效益。
第一条以休闲旅游为主题而设计、建成的省道主干公路,公路走向配合增江河的景观顺势而设,增加了3米的中央绿化分隔带,沿河岸边增设了多个绿化组团,减少长时间行车造成了视觉疲劳,提高了行车安全性,更融入了北部生态休闲旅游的主题。
第一条采用水泥混凝土粗糙路面设计的公路,增加了车辆轮胎与路面的摩擦力,提高驾驶员在紧急情况下对车辆的控制能力,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率。
亮点七:完成白水寨大道改造扩建
白水寨大道改造扩建工程全长3.35公里,工程总投资估算6300万元,工程建设起于金瑞峰酒店门口,自东向西延伸至终点大尖山茶场门口。该工程是市政府2008年为民办十件实事之一,也是广州亚运会飞碟场馆的配套工程和广州市人居环境整治工程的重点项目,全路段位于白水寨风景名胜区范围内。白水寨大道改造扩建工程按二级公路结合城市道路标准进行设计,规划建设为路基29米,双向4车道,中间6米绿化分隔带,两边各3米绿道,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的景区主干道。白水寨改造扩建工程于2009年8月动工,2010年10月完工通车。白水寨大道改造扩建工程很好地与市政工程(如路灯、排水、交通指示标志等)、沿线生态、旅游发展有机地结合,一改以往公路建设常态,将过去的“公路沿线有绿色”改为“让公路在公园中穿行”,公路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实现公路建设的景观最美化、功能最优化、效益最大化,充分在中间绿化带、路肩、水沟、路堤、边坡等路产范围内实现绿色建设,构筑具有增城特色的自驾车游绿道。
五年来交通发展大事记
2005年5月,省交通厅厅长张远贻、交通厅副厅长陈冠雄一行对增城交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张远贻在调研时称赞增城路网建设体现了以人为本,交通管理规范
2006年10月,增城市交通局被广州市委、市政府授予2004—2005年度“广州市文明单位”
2008年,渡船整治工作被省列为全国整治工作验收达标示范点
2008年,出租车、客运车辆、公交车实现GPS监控,驾驶学员管理实现智能化
2009年,北三环(一期)高速公路全线通车,广河高速、增从高速全面动工建设,增城与广州、深圳、东莞的发展联系更加紧密,实现多层次的快速链接
2009年6月,撤销小楼、郑田收费站
2009年9月,广汕公路荔城至中新段改造工程动工
2009年9月,增派公路、荔三公路、派高公路大修工程动工
2009年10月,撤销荔三公路收费站
2010年1月,因机构改革撤销交通局、公路局,组建交通运输局
2010年1月,增派公路、荔三公路、派高公路大修工程竣工通车
2010年7月,广汕公路荔城至中新段改造工程竣工通车
2010年10月,白水寨大道升级改造工程竣工通车
2010年10月,雁塔收费站暂停收费
增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