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市25强榜单昨日揭晓。前十强被江苏和浙江包揽,昆山市继续名列榜单榜首,而增城跻身第12位,成为广东唯一上榜的县级市。 记者观察发现,增城私营经济活力指数这一指标位居第五,甚至超过了“带头大哥”昆山。专家表示,增城应该利用其在粤港澳、穗港深的中轴线的地理优势,继续坚持走生态宜居的道路。
私营经济活力指数超过昆山
为何增城能够上榜?对于广东县域经济有何可供借鉴之处?……当人们把目光聚焦在广州东部这片热土上时,这里蓬勃发展的民营企业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记者发现,在此次评比的人才指数、私营经济活力指数等8大项指标中,增城各项指标较为均衡,其中私营经济活力指数甚至排在所有城市的第五位,超过了“带头大哥”昆山。据了解,私营经济活力指数由各城市规模以上私营经济贡献率、私营个体从业人员在就业人口中所占比重以及各城市利用外资效率加权计算而得。
数据显示,截止到2010年为止,增城全市民营企业1964家,其中规模以上民营企业796家。产值超亿元的民营企业97家,实现工业产值273.98亿元,占全市超亿元企业产值比重的32.91%。
跻身“国家队”的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更把为企业提供高效服务作为一号工程来抓,出台“新政”大手笔扶持民营经济。去年8月,增城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实施意见》,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对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提高竞争力给予配套奖励和扶持:
——凡列入市重点扶持先进制造业民营企业,实现当年本级地方税收入增长50%的,按该项目当年地方税收本级留成新增部分的30%计算作为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奖励该项目;
——设立300万元企业“走出去”扶持基金,专项用于支持和协助民营企业“走出去”,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
——设立企业改制上市培育专项扶持资金,并为企业办理各类上市前的手续开通“绿色通道”。
专家表示,作为我国最富活力与潜能的经济单位,县域经济的规划发展肩负着转型的重任,而增城在这方面的表现可圈可点。
云计算、云仓储、物联网、新能源、新材料、电动汽车……增城开发区正在新一轮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脱胎换骨,吹响了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的冲锋号。
6月22日一日之内,广东省太阳能光伏产业园挂牌成立,太阳能光伏基片项目动工,北汽集团30万辆整车华南生产基地动工,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华南物流中心等19个重量级项目签约落户。
增城的决策者心中有这样一盘棋:“先引进龙头项目,吸引更多产业链上、下游项目跟进与之配套,最后形成产业基地,迅速在区域内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增城市有关领导表示,下一步还将引导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参与汽车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强与龙头项目的配套对接,不断发展壮大。
绿道凸显“智慧增长”新方向
广东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广州市社科院高级研究员彭澎表示,增城跻身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市25强,一方面是增城本身有较好的经济实力,一方面在城乡一体化、生态宜居等方面作出了一些探索。
事实上,作为广东唯一上榜的县级市,增城县域经济已经连续9年领跑广东67个县市,并且连续两年位居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十强县第九位。
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广东省省情调查与对策咨询专家胡刚认为,增城从以往牺牲环境求发展到现在的华丽转型是它入选的理由。
在2003年之前,增城一度陷入发展窘境,“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无序发展让这里的人们看不清前途何在。
在胡刚等专家看来,增城科学发展的路径选择充满智慧:增城将全市1616平方公里的土地,因地制宜划分为南部工业区、中部文化产业区和北部生态旅游区三大主体功能区。从增城南部厂房密布的工业区到绿意盎然的北部山区,错位互补的三大主体功能区以“不平衡发展”破解了“发展不平衡”的难题。
在此基础上,从2008年起,增城市在北部1000平方公里山水田园间,在全省率先规划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绿道网。
在繁华的都市之畔,很难想象在增江河两岸茂密的果林中,蜿蜒着一条100多公里长的自行车休闲绿道,路旁有满眼苍翠的树林,连片的青草,行车经过,惊起几只野鸟。绿道两旁,一个个篮球场、羽毛球场和乒乓球台,散落在满眼苍翠的树林中。习惯了快节奏的珠三角,在绿道上慢了下来。
胡刚指出,绿道折射出“智慧增长”内涵中超越单纯GDP增长、重视宜居的城市发展新方向。增城以绿道网为脉的生态资源整合,破解资源环境硬约束,探索出一条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融合并进的新路子。
借助绿道,农村居民在转变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时还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收益,而城市居民则能更好地融入自然生态,享受健康生活。根据中山大学所作的评估报告,去年增城绿道沿线村集体经济增长速度比未开通绿道的村快53.6%,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约1万元,增长17%。2009年以来,由绿道带动城市整体旅游收入超过82亿元。在当地,绿道成为解决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问题的一条途径。
胡刚说,增城应该继续坚持走生态宜居的道路,利用其在粤港澳、穗港深的中轴线的地理优势,进一步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旅游,不发展低端产业。
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