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9.77亿元扶贫农村开发(名镇名村)建设

[复制链接]
讲文明 发表于 2011-9-19 10: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讲文明 于 2011-9-19 10:21 编辑

   ●目前,增城市山区镇“两区”(镇区+产业园区)规划全部完成,总投资9.77亿元的73个扶贫开发(名镇名村)建设项目加紧建设,“双到”工作有序推进。
    ●去年底我市有164个贫困村、10941户贫困户、26452名困难人口,至今已有37个贫困村、3508户贫困户、7620名贫困人口达到脱贫标准。


    2月12日,广州市召开加快北部山区发展工作会议,拉开了北部山区镇脱贫奔康的大幕。
    4月初,小楼镇青迳村按照“项目带动,产业支撑,村民受益”的思路,通过发展养龟产业,成为增城扶贫开发率先实现脱贫的村。
    4月11日,广州市番禺区、敏捷地产集团和增城市帮扶派潭镇28个扶贫开发项目启动,掀起增城北部山区镇扶贫开发项目建设大潮。
    8月9日,派潭镇东升村75间农家屋修葺和村内配套道路、路灯照明、绿化美化、污水处理、风水塘和后龙山整治等建设工程竣工投入使用,落后山村变身度假庄园,成为广州市首批扶贫开发建设竣工项目。
    自广州市召开加快北部山区发展工作会议以来,增城北部山区扶贫开发按照广州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围绕“半年初见成效、一年大见成效、两年实现目标”的目标任务,在广州对口帮扶单位、各对口帮扶区、各知名企业的大力支持以及广州派驻工作队、各区驻镇工作组、驻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各项扶贫开发工作进展顺利,取得了初步成效。
73个扶贫项目5个已完工
    按照一年“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好”的要求,增城以“缺什么补什么”为原则,规划建设了一批名镇名村和农、林、水等项目,用城镇化、产业化带动农村的整体发展,用项目建设提升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凸显山区镇的民风民俗、生态旅游和都市农业特色的基础上,增城规划建设了73个总投资约9.77亿元的农村扶贫开发(名镇名村)建设项目(派潭镇28个,小楼镇24个,正果镇21个),其中,对口区帮扶项目17个、企业援建项目10个、增城市建设项目28个,已引进企业实施项目6个、需要招商引进经营主体的项目8个,农、林、水部门实施项目4个。增城在扶贫开发项目建设中以镇区建设为抓手,着力集中建设一批带动强、覆盖广的农村公共基础和服务配套设施;以景区(产业区)建设为抓手,着力集中规划和建设好白水寨、湖心岛、小楼人家等3个核心景区基础设施,积极引进市场经营,壮大生态旅游、都市农业的经济发展实力;以典型村庄建设为抓手,着力集中整治村容村貌,改善环境卫生,发掘旅游资源,打造生态旅游示范村。目前,2011年实施的63个项目中,派潭镇东升村综合整治、派潭镇无线景区建设、正果镇中心小学配套设施建设、小楼人家品牌及观光农业基地、小楼人家农业基地及水环境整治等5个项目已完工,33个项目正在施工,全市项目动工率超过60%,8个项目正在挂网招标,8个项目正在招标准备阶段,9个项目正在深化施工图设计(小楼3个,派潭3个,正果3个),完成项目总体进度约48%。
    按照“大整合、大投入、大建设、大覆盖、大激励”的要求,增城扶贫开发工作加大资金投入,推进农林水项目建设,以项目带动,实现强农惠农。2011年共安排资金6.88亿元,推进全市77个农业项目建设工程,133个水务项目建设工程,111个林业和园林项目建设工程。同时,安排300万元资金用于推进专业合作社建设;实施林业生态公益林经济补偿,落实补偿资金2297.07万元。目前,已投入农林水建设资金2.3亿元,全面完成施工的项目有66个,正在施工的有28个,正在招标的有18个,正在评审的有20个,正在设计的有189个。

  增城加快建设贫困村急需的道路、农村“二次改水”、生活污水处理和农村连片农田(鱼塘)标准化等公共基础设施,着力优化环境。截至8月底,全市已投入资金约3679万元,推进完成自然村水泥路建设79.01公里。抓紧对12宗一次通水、48宗二次改水的农村供水改造项目进行初步设计的修改完善。农田标准化建设方面,我市已全面完成2010年度安排的4宗6600多亩农田的标准化建设。此外,今年计划投入4941.15万元推进农村路灯工程,建设山区镇路灯7184盏,道路总长246公里;计划投入8371.5万元建设中南部镇街路灯8510盏,道路总长307公里。目前,已完成路灯建设645盏25.3公里(全部是LED太阳能灯),另外有170盏路灯正在安装。
    按照“快、好、齐”的要求,增城特事特办,全力推进项目建设。一是开辟通道。按“要件把关、容缺受理、补齐发证、刚性审批、弹性流程、平行推进”和“特事急办、急事先办、交叉搭结”的原则,前后审批程序之间互不作为必要的前置审批条件,开辟“绿色通道”。原则上各审批单位要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做到依法依规、高效行政。二是快速报建。山区镇全力推动项目报建审批,根据基本程序要求,立足“快”字,充分利用“绿色通道”打包审批,为援建单位尽早进场施工创造有利条件。如派潭镇28个“名镇名村”建设项目,完成报批等手续仅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三是排除障碍。每个“名镇名村”建设项目,北部山区镇专门配备对应的协调工作小组,专门负责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特别是解决好征地拆迁、矛盾调处等前期问题,以及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如缺电、缺水等障碍,确保项目建设顺利。
六大保障政策形成脱贫致富长效机制
    增城通过全面落实民政、养老、医疗、教育、就业、住房等六大保障政策,切实形成解决困难群众脱贫致富的长效机制,实现保障解困,进一步推进普惠型社会建设。
    在民政方面,增城全面提高困难群众的补助标准,其中农村低保从290元提高到360元,城镇低保从370元提高到435元,五保对象供养标准从464元提高到532元,孤儿供养标准从650元提高到1000元。
    在养老方面,增城扩大养老保障范围,由政府按个人缴费的第一档(10元/月)标准,资助农村低保对象、低收入困难家庭人员、五保对象和重度残疾人等特困群体参加新农保,目前已资助11350名困难群众参保,16周岁以上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了全覆盖。
    在医疗方面,增城加快建设增城市中心医院,改造重建镇属医院、卫生院,完成了139所村级卫生站建设,实现城乡医疗机构全覆盖;实行药物“零差率”销售,实施医疗救助,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在全面落实新农合医保的同时,增城统筹解决城镇困难群众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保个人缴费部分,由政府有关部门资助个人缴费的困难人员共有43587人。

    在教育方面,增城在继续实施12年免费教育的基础上,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资助政策,上半年共资助困难学生6754人次,助学金补助合计507万元;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免费职业教育政策,2011年227名学生按每人每学年3500元的补助标准,资助金额达到79万元;实施本市扶困助学措施,对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困难家庭学生采取扶助政策。对就读本市中职学校困难家庭学生,资助每人每年学费3500元、生活费1500元;对困难家庭寄宿生,资助每人每年生活费小学1000元、初中1200元、普通高中1200元。考取并就读大专以上院校的,本科一次性补助3000至6000元,大专一次性补助2000至4000元。
    在就业保障方面,增城建立劳动力用工信息库,实行“一对一”的帮扶机制,实施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就业推荐、就业维权、跟踪服务等一条龙就业服务,确保免费培训、企业培训和推荐就业到位。自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开展以来,已有1066名贫困家庭劳动力成功就业。
    在住房保障方面,增城除今年建设2457套保障性住房外,还加大租赁补贴力度,保障困难群众能租房,租到房;制定了《增城市农村泥砖房、危破房、空置房分类改造工作方案》,全面开展泥砖房改造工作。截至8月31日,我市2161户农村泥砖房已动工431户,其中已完工62户,剩下的将在9月份全面开展。
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扎实有效
    在北部山区的扶贫开发工作中,增城认真落实农村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整合各级帮扶派驻干部资源,做好对接工作,为对口帮扶单位提供优质服务,落实各项帮扶措施,切实推进“双到”工作。围绕“造血”及“一村一策、一户一法”要求,积极发展联户经营型、股份合作型、专业合作型、基地集中型、企村共建型、租赁经营型等多种形式的新型帮扶模式,使贫困村、户在短期内受益和两年内脱贫,并逐步确立项目发展的长效机制。目前,已有15个村级集体经济建设项目启动。
    在“双到”项目中,涌现了许多对口帮扶亮点。共青团广州市委对口帮扶小楼镇青迳村以“基地+合作社+农户”形式,打造养龟专业村,创办了面积达780平方米,集培训、养殖、展示、销售和帮扶五大功能于一体的养龟培训基地,为该村每年带来12万元以上的集体经济收入,并为全村贫困户带来了5万元的投资分红收入,率先在增城北部山区实现了脱贫目标。
    番禺区东涌镇实施“公司+基地+技术+贫困户”捆绑脱贫的帮扶模式,先期投资31万元帮扶派潭镇刘家村建立了“40亩淮山种植技术农业示范基地”,预计每年将为村集体经济增加13万元收入。基地建成后,招聘15名当地村民到淮山基地工作,其中6人是贫困户。
    番禺区钟村街对口帮扶派潭镇邓村村开发了80亩果园养殖基地和200亩苗木生产基地,仅果园养殖基地一项即已为该村创收近8万元。
    越秀区光塔街积极推行村企对接合作模式,发动辖区内企业到对口帮扶的小楼镇黄村村设立了工艺加工部,帮助贫困户创收。
    天河区石牌街和兴华街分别帮扶正果镇和平村10户贫困户和番丰村13户贫困户建立肉鸭联合养殖基地和肉鸡联合养殖基地,不到3个月即分别为贫困户带来1万多元和5000多元的收入。


困难群众普怀感恩之心
    在扶贫开发的快速推进中,增城北部山区镇的困难群众得到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扶助,工作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他们对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无私帮助普怀感恩之心。
    “以前的东升村到处是杂草,现在变成漂亮旅馆了。”72岁的村民朱伯枚谈起这个小村几个月来的变化,激动不已。在派潭镇东升村综合整治工程中,仅仅用了3个月,原来破旧的东升村老屋变成了公园式的漂亮旅馆,附近的白水寨景区成为了无线网络化景区。朱伯枚告诉记者,这些房子都是上世纪60年代末期建的,一直没有翻新过,一些年轻人要么搬出去,要么在附近盖了新房,“我们年纪大了,一直住在里面,没想过有生之年还可以住上新房。”朱伯枚说,现在村民可以在村里散步休闲,老人们常会一起聚聚聊天,好开心,大家都非常感激党和政府的关怀。
    小楼镇约场村邓鹧鸪社作为增城市第一个泥砖房改造试点项目于7月动工建设。70岁的村民潘启迪拿着未来新房的“金钥匙”,笑逐颜开。他感动地说:“非常感谢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潘启迪告诉记者,他一家三口原先挤在40多平方米的泥砖房里,每逢大雨便漏水,天热时感觉很热,天冷时又感觉很冷。光靠打工、种田的钱还不足以承担修缮房屋的费用,在这样的泥砖房里,他家一住就是十几年。潘启迪说,他家在此次泥砖房改造中新建的小区式农民公寓中分得一间60平方米的房子,以后就可以睡个安稳觉了。
    现年53岁的正果镇番丰村贫困户陈湛垣,11年前因摘乌榄时被树丫砸伤腰椎,导致半身不遂,家里也失去了经济支撑,生活过得十分艰苦。天河区兴华街驻村干部在帮扶番丰村中了解到陈湛垣的情况后,想方设法解决其生活困难。各级政府人员和社会各界人士多次上门慰问,帮扶单位更为其购买了低保,保障了他的基本生活。陈湛垣感动地说:“很感谢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朋友的关怀和关心,让家里度过了难关。现在家里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每月都有1000多元的扶助金,加上妻子平时打些散工,每月的家庭收入有2000多元,生活比以前好多了。”

增城日报 记者 张文雄 杨永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3 显示全部楼层
心飞扬 发表于 2011-9-19 12: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s:9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benz883 发表于 2011-9-19 15:35:28 | 显示全部楼层
[s:122],,,落实唔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都市车迷 发表于 2012-7-28 15:34:39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福和是很穷的。很典型的山区穷镇穷村。怎么就从来都没有听说过扶贫了。难道福和人民就没有资格享受这种待遇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楼主

居民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