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做会”、“做境”又或者“做棚”(按土江村的说法,以下统称为“做会”),可能只有增城人才知道什么意思。这是一大人文景观,仅在增城有,是地方性风俗节日,气氛如同过年,而且是以村为单位,每条村都不同日期进行。
在这里,我先简单的解释一下何谓做会?做会,一词在现在的字典里是找不到的,可以说非增城的人大概都不知道这个词所代表的意思,该词是我们从增城本地话中音译出来的。即由各村自选农历吉日,家家户户邀请亲朋戚友到家中相聚,大摆宴席,见面交流,增进友谊。这种风俗在增城和龙门一部分(龙门一些地方从增城分出的)等地区流传了上几百年。
做会这风俗在我们增城不同的乡镇有不同的叫法,如南部的镇叫做会或做棚,中部的镇叫做景或做会,北部的镇叫做景。一般来讲,以荔城说的“做境”为代表。
做会的时间一般是在农历正月初到三月,有些就该更迟,甚至到年末都有。客家人比较早,他们一般是农历正月初三到正月末,而本地人则是正月初七到三月。
那么,我们增城做会这一风俗,有什么来历?有什么具体内容?有什么特色?有什么作用?对今天有什么启示?
做会这一风俗的来历是与古代时父母对外嫁女的牵挂和想念有关。它的具体内容是不断地演变,由最初的与远方的亲朋戚友、外嫁的女儿等相聚,后来慢慢地增添唱戏、看电影、篮球赛、文艺节目、生产经验交流等内容。它所带有的特色是浓浓的温情,使人心里多了一份份温情和安详。它的作用除了与亲朋戚友、外嫁的女儿等相聚外,还成为了该村的推介会,为了一个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很好平台。
另一说法,村里曾经发生过大事(基本上都是不好的事情或灾难),为了辟邪,增加人气,旺一旺村子,所以就定某个日子约亲朋好友上门吃饭聚会,热闹一番,增城大部分村都有做会的,但也有部分村是不做会的,据说这些村都没有发生过大事件,一直都很太平,所以不需要做景。
真实来源到底是如何,还有待考究。
粤西地区有“年例”一说,倒和增城的“做会”十分相像。年例是粤西地区一个独特的传统节日,所谓年例,即是年年有例!在中国的众多传统节日中,春节可算是最为热闹的。然而在粤西岭南一带,在春节之后仍有特别的节日要过,那就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习俗——年例。
年例,也可以叫年宵,但是和年宵又不同。茂名、化州、高州、电白县、信宜及邻近的湛江、吴川一带,而和粤西人文相通、语言相同的广西北流南部六靖、清湾、石窝、白马、大伦、扶新、平政等乡镇每年亦都会举办年例,各地举办地年例的时间各不相同,集中在过完春节的农历正月、二月份,其余一些“翻秋”年例(在秋收后的一个月举行,大都是在农历三月至十一月)则每个月都有,年例节一般一个村庄一天,少数两三天。也有附近数条村庄的年例节都是在同一日的。农村年例大多以土地庙为中心,周围几个村子一起举行。少数地方一年中还会举办两次年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