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7时30分到10时30分,赵史田都会到派潭镇刘家村“40亩淮山横向种植技术农业示范基地”上早班,为淮山除草、抓虫、施肥;下午16时到19时,继续工作3个小时。这样的一份工作,每个月能拿到1500元的工资,是过去赵史田从来没有想到过的。
“过去,我们家一个月只吃一次肉,现在什么时候想吃肉了,就去买。”赵史田憨憨地笑了。
赵史田今年47岁,患糖尿病已有8年,很高却很瘦。一家四口住在简陋的平房中,家中除了一台电视机是半新的,其他家具跟墙壁一样老旧。赵史田一家以前只能靠老婆出去打散工、打理家里一亩多地来维持生活,儿子初中毕业后就没有再读书,自己身体也不好,只能一直打散工,大部分时间闲赋在家,女儿去年考上广州的一所职业技术学校。无固定收入,每月还需支出固定的药费和女儿的生活费,面对这样的困境,赵史田觉得一个月吃一顿肉也显得有些奢侈了。
这些情况,在今年3月后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今年以来,我市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以六大保障体系着力改善民生,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需要。根据广州市委市政府和番禺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番禺区东涌镇结对帮扶派潭镇刘家村,该镇通过深入调研,制定行之有效的帮扶措施,将扶贫“双到”工作落到实处。为实现对刘家村的“造血”帮扶,东涌镇先期投资31万元,建立了“40亩淮山种植技术农业示范基地”,为照顾当地农户尤其是贫困户实现当地就业,基地建成后,招聘15名当地村民到淮山基地工作,其中6人是贫困户,他们每天工作6个小时,每月工资为1500元。
“现在有了一份固定的收入,生活有底了,心里满足了,身体也健康了。”在淮山种植基地,赵史田一边忙活,一边跟记者聊天。旁边的工友也说,自从老赵到淮山基地工作以后,身体好多了,精神也好多了。
月入1500元,虽可以使这个四口之家脱贫,但未能帮助他们走上致富之路。东涌镇根据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对部分贫困户进行养殖帮扶。在今年5月30日开展的第一批养殖帮扶活动中,赵史田从东涌镇驻村干部手中接过了100只鸡苗和600斤饲料,经过2个多月的精心养殖,他家里的100只鸡再过一个星期就能够上市,全部售罄估计能给赵史田家增加5000元的收入,让他积累下一笔创业基金。“造血”帮扶为这个家庭注入了活力。
女儿读书得到了助学扶贫金,患病有一次性发放医疗补助,又帮忙购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破旧的房子在不久的将来也能通过危房改造变成新的房子,自己学到了种植淮山的技术,可以自己开垦种植。赵史田细数着半年来生活发生的巨大转变,脸上的笑容一刻也没停过,他相信今年内实现脱贫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他们一家也正朝着致富的路走去。
截至7月20日,我市已有2071户6544人,如赵史田一样达到脱贫标准,实现脱贫。更重要的是,扎实、有效的扶贫开发工作,真正让赵史田们看到了生活的希望,积极为过上更好的生活而奋斗。增城日报 记者 陈华顺 孙毅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