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家庭成为孩子心理问题的“罪魁祸首”

[复制链接]
心之光心理咨询8 发表于 2011-7-14 13:48: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别让家庭成为孩子心理问题的“罪魁祸首”


    近年来,媒体上出现了大量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报道,以及由于不健康心态而引发的各类事件,引起了家长、学校和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重视。这对于我们的儿童青少年教育工作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而这些问题的发生又让我们清楚的认识到,在这个时代里我们已不能仅凭爱、常识和大篇的道理去应对孩子的各种问题,特别是广大的父母们,他们更需要学习有效的技巧和方法去帮助孩子和自己解决日常状况和精神难题。“教育”再不能单纯的依赖于学校和社会!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亲切紧密的亲子关系和良好有家庭教育方法能够更好的帮助孩子们成长,从而及时的预防和减少儿童青少年适应问题的发生。   有报道指出,青少年情绪问题15年间增长10多倍。“郁闷”成为孩子的口头禅。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由精神卫生问题所带来的资源浪费仅次于心血管疾病,而排在了癌症、爱滋等疾病之前。问题的严峻使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成为亟须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此,我们要解决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问题,首先就要增强社会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普遍认知度。值得我们庆贺的是,我国卫生部将今年精神卫生日宣传的主题定为:“儿童青少年精神健康:快乐心情,健康行为”。可见国家已经开始下大力度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提供相应的保障,我们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又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那么家长作为孩子人生的第一任老师,更要与学校和社会积极配合起来、行动起来,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上每天的日程。家长一定要改变那些传统的教育理念,要让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要想改变孩子,首先从改变自己开始。

    家长都是爱孩子的,可在工作中我们发现:家庭往往容易成为孩子心理问题的“罪魁祸首”;

    长久以来,我们的家庭教育始终遵循传统的教育模式,残酷的竞争时代使我们不得不将对孩子教育的重点放在分数上,而忽视了生命教育、心灵成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更加忽略了“父母教育”。“一切从经验出发”的观点使得很多家长认为有了爱再加上一点常识就可以教养好子女。殊不知家长都在用上个世纪的教育理念来教育我们下个世纪的人才。望子成龙的情结在一些家长心中根深蒂固,溺爱包办成了家长乐此不疲的行动,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自然也就不足为奇了。家长们是否知道孩子们想要什么?想做什么?为什么许多家长感觉孩子不理解自己的爱和一片苦心?怎样和孩子沟通才能达到家长预期的效果?怎样才能教养好子女,让他们拥有快乐成功的人生。这些都是值得我们不断深思和探讨的地方。因为每个人都有被需要的需要,都有体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当孩子没有被重视,没有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没有体现到自己的价值,受到挫折没有人关系是,他们就会寻求一些刺激,比如参加黑帮、早恋、组织乐团等等来被人们或社会重视,体现自己的价值。

    中国悠久的历史告诉和证实,中国人是很聪明,不需要整天喊着开发智慧,需要的提高国民的素质,鲁迅早期的文章中早就提到,要提高国民素质才能强国。事实上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既然我们提倡了素质教育,那么我们就要将它进行到底,而不能仅凭几句口号就敷衍了事。对于当代社会的素质教育,我们首先要将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上日程。现在需要的“当代黄埔精神”--爱国、责任、创新、合作、自尊、自信、积极、毅志来强国。而儿童青少年心理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借助父母的力量。也就是说,“父母教育”对孩子的心灵成长是必不可少的。因此,“父母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另一个重点。父母首先要提高自己的认识,要用开放的心态,来正确的引导孩子健康的成长。

    我们相信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也非常愿意帮助孩子拥有快乐成功的人生。然而摆在眼前的现实却是父母一边无私的爱着孩子一边又觉得孩子不能理解自己的爱;一边无比用心的呵护着孩子,一边又独自忍受着残酷的现实。我们相信没有哪位父母一大早醒来时就打算着要让孩子的生活痛苦不堪,没有一个母亲或者父亲会说:“今天,只要有机会,我要向我的孩子大叫大嚷、唠叨,要让他丢脸、出丑。”我们相信,只有心理不正常的父母才会作出伤害孩子的反应。但是,不幸的是,即使是那些爱孩子的、为了孩子好的父母也会责备、羞辱、谴责、嘲笑、威胁、收买、惩罚孩子,给孩子定性,或者对孩子唠叨说教。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大多数父母没有意识到语言的破坏力量。他们没有发现自己说出来的话正是以前自己的父母对他们说过的,也没有发现他们正用一种自己也不喜欢的语气跟孩子说话,也没有认识到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孩子也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认识,好多的事都应该让孩子自己去体验,家长应该和孩子一起去探索,而不是先入为主的说教和指导孩子。在沟通中发生这种不幸,常常不是因为缺乏爱心,而是缺乏对孩子的理解;不是因为缺乏智慧,而是缺乏认识。这样看来很明显:整件事情的根本原因在于看似无辜的家长身上。也就是我们现在重中之重的家庭教育。

    家长们需要特别的方式跟孩子相处,跟孩子交谈。如果我们中的任何一个人躺在手术台上,在麻醉师把我们麻醉前,外科医生走了进来,说:“我对于手术真的没有受过多少训练,但是我爱我的病人,我会利用常识来做手术。”这时你会有什么感觉?你可能会惊惶失措,赶紧逃命去了。但是对于那些相信爱和常识就足够的父母来说,他们的孩子可就不轻松了。父母就像外科医生一样,也需要学习特别的技能,这样,在处理孩子的日常要求时才有能力胜任。外科医生需要经过训练,有了技巧才能实施手术。同样,父母在使用语言时也要有技巧,因为语言就像刀,它们能够带来痛苦,即使不是身体上的痛苦,在感情上也会留下很多痛苦的伤痕。

    对于儿童青少年的教育问题,长久以来我们忽略了家庭教育的有效性,这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也正是由此而导致我们的家长们认为仅凭爱和常识就可以教育好孩子,他们完全没有受到过专门的训练,甚至没有认识到需要接受这方面的训练。因此,面对孩子们不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和始终无法处理的老问题,许多父母必然会感觉束手无策或者不得要领。家长和孩子分别处于各自尴尬的角色之中,各自觉得对方不能理解自己,各自承受着原本不用承受的痛苦和压力。所以,我们要更新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传统思想,尽快结束这种尴尬的局面。那么首先需要家长们必须认识到大家从各自的父母那里继承下来的教育方法对于现在的孩子不一定适用。孩子是属于未来的,所以也要用未来的教育方式来教育我们的孩子,而不是用传统的上一辈教育理念来教育我们的孩子。

   “家庭教育”没有什么“祖传秘方”。家庭教育的核心应该是生活教育,生活教育应该融入到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父母应该用心培养孩子的爱心、责任心、自尊心、自信心、好奇心、所谓的“引导力”的“五心上将”理念。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这是未来人才应该具备的核心力,“引导力”将其归纳为五力模型。所以只有那些经过专门训练的父母,在面对与孩子有关的问题的时候才真正能够作出最好的选择。想看到孩子的改变,首先要改变的是家长。要有开放的心态,和谐家庭氛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