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会染上行为偏差的“恶习”?

[复制链接]
心之光心理咨询8 发表于 2011-7-6 16:44: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孩子为什么会染上行为偏差的“恶习”?


  各个流派的心理学家的看法:

  精神分析流派的观点:

  在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学家看来,孩子在成长过程之所以会出现一些不合适的行为(也即偏差行为)和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性意识的萌芽,即力比多(能量)的不断增加有很大的关系,由此会导致自我、本我以及超我之间发生矛盾,这些能量会形成一种强大的内驱力,导致行为上的一些变化,出现偏差行为。

  行为主义流派的观点:

  在行为主义流派的心理学家看来,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偏差行为和这个孩子成长的环境是有莫大的关系的,由于环境的刺激和影响,或者生活中一些有意无意的强化,导致了偏差行为的产生。

  认知心理流派的观点:

  在认知心理流派的心理学家看来,孩子在成长过程之所以会出现一些偏差行为,是因为孩子的固有认知模式出现了问题,因此在看待事物的观点上出现了偏差,进而导致了偏差行为的出现。

  人本主义流派的观点:

  在人本主义流派的心理学家看来,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一些偏差行为,主要是因为父母及家人对他的关注不够。一般来说,在马斯洛的需要层级理论中,是由于社会需要和尊重需要没有被满足才导致出现了偏差行为。

  萨提亚流派的观点:

  有人会问:同样的学习环境,为何孩子表现出来的差别会那么大?其实根源不在于学校,在于家庭,在于孩子在0-6岁期间,从父母那里所接受到的“心理营养”是否充足。

  随著经济水平的提高,家庭越来越富有。经历过物质极端贫困时代的父母们,对孩子的物质要求基本上百依百顺,很多我们小时候想都不敢想生活水准在他们这里轻而易举的就达到了。我们很简单地想:这就是对孩子好!丰富的物质也障眼了我们的视线,不再探讨人格教育,沉迷在物质的享受中,不再追问生命的意义与人性的关怀。一厢情愿地把大包大揽当作对孩子的"爱"。须不知,对于人性的无知,就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很多父母都干著"以爱的名义伤害爱"的蠢事!自己还浑然不知。

  婚姻亲子专家林文采博士首次提出:一个健康优秀的孩子,心理营养的满足,比物质满足还要重要。并提出“心理营养”的概念。她指出,儿童的心理营养满足期主要是0-7岁,该阶段会形成孩子的主要的人格特质。比如说:0-3个月,这是孩子形成安全感重要时期,此时孩子跟妈妈还是处于共生的状态,还没有独立出来。此时妈妈要毫无保留地接纳孩子的一切行为。妈妈情绪稳定至关重要!孩子认为整个世界"我是最重要的!";本阶段,妈妈是孩子的重要他人,不到万不得已,不要离开自己的小孩。今天的妈妈是不是都做到了?!如果本阶段孩子的这种心理需要没有被满足,孩子就会极度缺乏安全感。长大以后随时会产生一种莫名的恐惧,担心随时被抛弃。4个月-10个月孩子的需要是:妈妈要陪伴孩子成功分离,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自我意识。接纳孩子的莫名其妙与反复无常。否则孩子永远长不大,你就等著一辈子做孩子的保姆吧,啃老族是自己培养出来的。连交女朋友都要父母来安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