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物家长”护子无理要求多 让老师身心很受伤

[复制链接]
携手 发表于 2011-6-4 09:03: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01372af58050f52bf9a02.jpg


日本某小学演舞台剧,由于家长不愿孩子去演小矮人,出现25个白雪公主同时演出的荒诞现象。在日本,人们给这类向学校提出无理要求的家长起了个新名字——“怪物家长”,它成为日本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种社会现象。昨天,记者从上海市社科院青少所获悉,有关日本“怪物家长”的最新研究即将出炉,作者裘晓兰博士提出,日本“怪物家长”的出现和发展对我国社会有重要的警示意义。目前我国“双独相遇”的现状导致家长过分关注孩子、常向学校提无理要求,困扰着学校教育,使一些教师的教育功能“节节败退”,值得全社会反省。
    日本案例
    一场舞台剧出现25个白雪公主
    日本某小学文化节的舞台剧《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中出现了25个白雪公主,原因是家长强烈抗议只挑选一名女孩扮演白雪公主,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去演小矮人等角色,通过打电话、投诉等手段迫使老师改变了 “不公平”的做法,据称那些可有可无的花草虫鸟配角,或是丑陋不堪的反派角色,都迫于家长会的压力在修改剧本时删除掉了,或者由教职人员亲自上阵代演。 《泰晤士报》在报道此事时,用了 “怪物家长劫持舞台”的标题。
    “怪物家长是 Monster parent的译文,属于日式英语,最早出现于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近期同名电视连续剧的播出,更引发了社会对此问题的广泛关注。”曾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的裘晓兰博士告诉记者, “怪物家长”指对学校提出无理要求的家长,他们就像怪物一样,为了保护自己的儿女,可以将学校闹得天翻地覆,基本可以划分成 “学校依存型”、 “自我中心型”、 “道德缺失型”、 “权利主张型”、 “忽视/轻视型”五种类型。
    一切以自己或孩子为中心
    裘晓兰举例说,有些 “怪物家长”会提出在学校弄脏的衣服应该由老师洗;认为学校应该负责教会孩子拿筷子、骑自行车;要求老师每天查看天气预报,通知孩子第二天上学是否需要带伞等……习惯把什么事都往学校身上推,甚至原本家庭应当承担的职责。
    有些 “怪物家长”具有极强的“保护孩子”意识,一切以自己或孩子为中心。譬如,要求修改孩子的成绩;要求根据自己的日程改变学校的活动安排;要求老师对自己的孩子予以特殊的照顾等。
    还有的 “怪物家长”做事不顾他人感受。譬如,深夜或是清晨给老师打一二个小时的电话谈一些并不紧急的事;学生上课玩手机被没收后,家长到学校要求老师支付被没收期间的手机基本费用;学生用石头打破学校的窗户,家长指责学校不应该让孩子拣到石头,并要求学校赔偿自己处理此事的误工费。
    有部分 “怪物家长”滥用法律和权利。他们会以某位老师经验不足为由,要求学校更换老师,遭拒绝后,持续向教育委员会投诉;投诉老师在拍班级合影时,让身材矮小的孩子站在身材高大的同学身边,认为这将对孩子造成心理创伤等。
    恶劣行径让老师身心受伤
    “这些看起来匪夷所思的事例,都是真实发生的事。”裘晓兰说,在日本,近几年 “怪物家长”现象有愈演愈烈的趋向,这让老师们头疼不已,也令他们压力倍增。
    日本有调查显示,他们曾对全国2160所公立小学、中学的5万名教师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74.9%的小学教师、 70.6%的中学教师明显感到 “应对家长和地区居民的时间增加了”,并对此感到负担;与此同时, 77.6%的小学教师, 72%的中学教师认为备课时间不足,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老师的教学工作,严重时甚至会干扰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
    中国案例
    孩子得了传染病,家长还往学校送
    “在我国,虽然 ‘怪物家长’的用词并未流行,但对一部分家长们的过分行为,大家也都并不陌生,特别是现今独生子女的唯一性使得家长对孩子的培养表现出过高的期望、过度的溺爱、过分的保护。”裘晓兰分析说。
    昨天,记者也采访了本市多位校长、一线老师。不少老师坦言,尽管比起日本而言,我们的极端案例并不多,但也不乏一些 “怪物家长”的身影。
    本市一所小学的校长说,就在几天前,一位家长的所作所为引起了 “公愤”。这位家长隐瞒了孩子患急性传染病的事实,将孩子送来学校上课。后来,上体育课时,孩子将自己患病的情况告诉体育老师,询问能否参与运动,学校才得知这一情况。结果,班级的大多数同学都被传染,导致该班的 “六一”儿童节等多项活动均被取消,不少孩子怨声载道,“就因为他,一年一度的六一节,全都泡汤了!”
    “这样的家长只考虑自己,不顾别人,确实让学校也很头疼。”这位校长无奈地表示,有些患病的孩子尽管没来学校上课,可家长却仍旧将孩子送到校外培训班上课,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不落下功课,完全不顾别人家的孩子。
    孩子被狗咬伤,家长让学校写保证书
    “其实,学校非常想组织学生去外地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开阔视野,但一想到安全问题,这个念头马上就打消了。”本市一所初中分管德育的副校长说,学校每年都会组织一个年级的孩子到南京进行素质拓展活动,尽管只有短短的两天,但学生们都反映,这是他们初中生活中印象最深刻的活动,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但出于安全考虑,学校还将这一计划无限期暂缓了。”该校长说,曾经在外地的一次学农活动中,一位学生由于调皮被狗咬伤了,尽管老师很快带着孩子去医院做了处理,但家长还硬是让学校写下 “保证书”,保证 “若万一留下后遗症,一切后果均由学校承担。”
    这位校长感叹说,现在的老师还真不好当,学生跑步晕倒,家长会找学校;学生春游摔伤,家长状告学校……学生只要是在学校出点事,家长不是找领导、找教育局,就是找媒体,校长、教师弄不好就成了反面典型。
    还有老师反映,出了事情,学校责任重大,现在,学校把校园内等一些可能会造成伤害事故的设施全给拆除了,排除一切安全隐患。有的学校课间十分钟将孩子 “圈”在教室里,禁止孩子在走廊、操场奔跑,这种因噎废食的消极做法实则是老师教育功能 “节节败退”的体现。
    成因分析
    “双独相遇”家长过分关注
    “怪物家长”现象背后究竟隐藏了哪些历史、社会、教育的原因?裘晓兰博士分析: “‘怪物家长’的形成,不仅反映了当代社会人际关系的一种倾向,折射出了学校教育问题的积累和社会发展变迁的影响。”
    裘晓兰还说,日本有种观点认为, “怪物家长”的增加是由于 “消费者意识暴走”所致,信贷社会崇尚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一部分家长把教育看作是一种商品,我付了钱,就要享受到权益。一旦觉得自己的孩子在学校 “吃了亏”,就会觉得权益受到了侵犯而难以忍受。
    也有一部分的研究将原因归结于学校存在的问题。学校广泛使用的“怪物家长”的用词本身就带有一种倾向性、暗示性,表露出学校与家长的对立心理,而正是学校的 “拒绝”和 “封闭”,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怪物家长”的形成。
    除此之外,裘晓兰博士也指出现代社会日趋冷漠的人际关系,孤独的育儿环境也是加速 “怪物家长”形成的要素。
    “这几年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卢湾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山学校副校长徐群力表示,尤其是 “双独相遇”——独生子女教育独生子女,这代独生子女家长的自我意识比前几年强烈很多,这有好的一面——家长对孩子更加关心了,也可能存在不足,例如家长的过分关注、过度干涉,导致孩子难以融入社会群体,容易培养出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抗压性差等 “草莓”特质。
    对策
    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理解沟通
    日本印发“不满应对手册”
    在裘晓兰看来,对中国而言,虽然目前还尚未形成专有名词,但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国对于问题家长尚未形成系统的、有效的、能动的应对机制,日本“怪物家长”的应对措施和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据裘晓兰博士介绍,针对“怪物家长”现象,日本从中央、地方、到各级学校积极整合资源,制定了一套严谨的、科学的应对机制,制作指导手册和建议由专业人员组成的应对支援团体是现在普遍采用的方式。
    2010年东京市政府出版了一本指导老师们如何应付怪物家长的手册。 3月底以前东京各大公立学校,超过六万名的教师与教职相关人员,都收到了那本耗资1000万日圆 (约合11万美元)所编印的手册。
    “要让对方把话说完”、“千万不要做个人承诺”、“不要表述个人意见、个人评价,只说客观事实”……记者在一本岩手县颁发的《不满应对手册》上看到,指导手册对每一类型的投诉家长特点和应对要点都做了相应的分析,遇到家长投诉时不要 “个人应对”、而应采取“团队应对”的原则,指导手册对具体应对时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位担当者应该做什么,承担什么职责都做了明确的提示。
    不能把问题归咎于家长一方
    在采访中,裘晓兰多次强调,我们绝不能把“怪物家长”的问题一股脑地归咎于家长自身,它已不再单纯局限于“学校—家长”的双向关系,而是涉及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个层面,跨越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众多领域的现实社会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是学校、家长、社会三方共同的职责。
    在静安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常务副主任陈小文看来,家长不合理、不科学的过度关注反映了他们内心的焦虑,“他们生怕自己的孩子未来发展不好,这种认知是有点扭曲的。 ”陈主任劝导家长,远远地在边上看指导孩子,比单纯地赤膊上阵为孩子把机会抢过来要好的多。不过,陈主任认为,学校也应该反思,我们的工作是否存在纰漏,老师有没有公平对待每个孩子,有没有关注到更多的孩子,“我们老师往往容易看到某几个孩子身上的优点,却忽视了其实班级里还有不少美丽的‘绿叶’。 ”
    家长、学校需要更多理解沟通
    在采访中,沪上不少校长、老师都表示,家校之间若发生矛盾,多数家长还是能理性地配合学校一起解决问题。
    “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多与家长沟通。 ”卢湾区师专附小德育教导纪薇老师说,每年新学期开学,都会有不少家长表示孩子视力不好或其他原因,要求让孩子坐第一排。纪老师说,碰到这种情况,学校会跟家长说明情况,座位的安排肯定要结合孩子的身高等具体情况,若视力确实不好能否考虑给孩子佩戴眼睛,“另外,班级座位也是一直调换的,家长们一般都会理解、支持。 ”
    本市另一所学校的徐校长也说了一件事,一次学校表演舞台剧,有个孩子表演一棵树,从头到尾都没露过脸。对此,该学生家长颇有微词。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的老师处理得很好,不仅当着全班同学特别表扬了这个孩子,把这份特殊的荣誉给了孩子,并许诺下次表演会轮换角色,尽量多给孩子表现的机会。”徐校长说,我们希望家长和老师形成一股合力,而不是把这种矛盾呈现在孩子面前,这样会影响到孩子对学校和老师的感情。
    记者手记
    “无菌病房”的孩子难有免疫力
    写了这么多“怪物家长”的离奇故事,我有点担心家长会误解,认为我在挑拨家长和学校之间的关系,或者教会学校如何更“精明”地对付家长,陷他们于被动,将两者置于对立面。
    在这里,我想说,家长与学校之间绝非对立关系,正如裘晓兰所说,探讨“怪物家长”现象绝非把矛头指向家长,片面地认为错全在于家长个人,或者是把所有问题的根源都归结于学校或是社会,只有立足于“以儿童为本”的原则,契合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力量和优势,才是改善、解决教育问题的基本途径。
    一些家长认为,爱孩子,就是要体现在帮助孩子排除成长道路上的一切障碍上。他们利用各种人脉、金钱,不惜一切为孩子创造、甚至“抢夺”各种良好条件。北欧国家的一种叫法很形象,他们称这种家长为“冰壶父母”,影射这类父母永远跑在冰壶子女的前方,使劲用一把小刷子抹除路上的所有障碍物。
    但试想,这种从“无菌病房”里走出来的孩子,没有免疫力,没有心理调适能力,他们能抵御大千世界里的“细菌”和“病毒”吗?所以,想对家长说一句,有时候,家长其实远远地站在一旁,淡然地看着就好了,让孩子经历一些挫折,接受一些批评又何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1 显示全部楼层
KEVINbin 发表于 2011-6-4 13:25:57 | 显示全部楼层
[s:87]   睇下都觉得难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楼主

友好居民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