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是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民生工程,是由个人缴费、政府补贴,保障农村居民老有所养的重大惠民政策。自去年11月以来,朱村街通过细化工作机制、大力宣传和实行激励和补贴制度等方式,促使该街的新农保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传统的“养儿防老”的观念悄然发生改变。
养儿防老观念开始转变
据了解,随着朱村街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该街的城乡二元结构也逐步被拉大,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日益突出。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背后,却是农村老人“现在还能勉强下田,但再过几年干不动了又该咋办”的忧虑。“新农保”的推进,则让朱村街看到了破解农村养老难题的方法。
“参加新农保后,我的帐户每个月都会多220元,这让我觉得很有面子。”昨日,朱村街鸦埔村的朱大虾告诉记者说:“我选择了第二档一次性缴纳7200元的15年养老保险,除去政府补贴的1800元后,我只需缴6300元,只要两年多的时间就可以回本,现在每月可领养老金220元,一年就是2640元,就好像多了一个尽孝的儿子。”
朱大虾说:“在去年11月,朱村街刚刚开始倡议农民参加新农保时,村民并不踊跃,自己当时也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参保,但没多久,当大家了解到新农保的好处后,都纷纷加入参保行列。为减轻自己子女负担,我还决定在年内要让老伴参加比自己更加高档的新农保。”
“虽然我们家现在还供着两个小孩读书,家里经济并不宽裕,但想到现在社会竞争是越来越激烈,早点未雨绸缪,参加新农保,将来可减轻孩子的负担。”家住朱村街联兴村的何婶说,“以前村子里,每家每户都想生个儿子,盼望老了以后有个依靠,但现在大家的观念都在转变,参加新农保解决养老问题更可靠,更省心!”
记者了解到,自朱村街稳步推进“新农保”后,该街农村老人的经济自立能力明显得到提高,不仅改善了生活质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因经济问题引发的家庭矛盾,让家庭关系更为和谐。
年内实现100%的参保率
为进一步扩大参保覆盖面积,促使社会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农村居民,朱村街特成立朱村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领导小组,由街道办事处主任亲任组长统筹全街新农保推进工作。一是细化工作机制,举全街之力稳步推进,把工作落实到点、责任落实到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应参保对象参保率在第二季度要达70%以上,第三季度要达90%以上,第四季度要达100%;二是加强培训,大力宣传,进一步加强各村、驻村工作组农保经办人员的政策培训,一级培训一级,做到各级新农保工作人员掌握政策、熟悉政策,深入各家各户宣传政策,使新农保政策的好处深入民心、家喻户晓;三是实行激励和补贴制度,对按时积极推进和参保的个人及组织都给予相应的奖励。同时,对特困群体人员也给予相应的补贴,残疾人员、特困家庭、五保对象等特殊群体人员一律实行政府买单;四是要求各村、驻村工作组要切实履行属地管理责任,制订具体工作方案,落实工作措施,健全工作机构,配备充足的人手,认真做好新农保实施工作,确保各项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按时完成辖区内新农保目标任务。
推进新农保工作任重道远
采访中,记者也了解到,虽然新农保开始被广大农民看好,但在推进的过程中却依然存在着不少尴尬情况。根据“新农保”的相关政策,农户只要缴纳满15年,45岁以下、选择第一档每月缴费基数为10元的农户,在年满60周岁后,每月可领取养老金150多元;超过45周岁的农户可补缴;如果选择第二档每月缴费基数为30元,在年满60周岁后,即可每月获得220元养老金,第三档以后的则更加实惠。但推进过程中,不少农民都表示新农保确实很好,但由于自己年收入本来就偏低,再加上看病、供子女读书等花费,根本无力参加高档次的新农保,“养老金太少”、“自己能养老”等说辞也成为这些农民不失面子的借口;此外,还有不少年轻农民认为自己还年轻,还不需要考虑养老问题,对参保持消极态度,因此让年轻人充分认识参保意义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增城日报 记者 陈梓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