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陈婉婷)小楼镇东境村是市水务局与越秀区华乐街道办的扶贫帮困联系挂点村。自今年年初我市全面启动扶贫开发工作以来,市水务局切实加大对小楼镇东境村的扶贫帮困力度,“双到”措施全面到位,扶贫开发有序推进。
孤寡老人再就业实现脱贫
今年65岁的低保户周淦容是东境村的一名孤寡老人,虽然条件符合但没有申请“五保户”待遇,生活十分困难,靠亲人接济。今年春节后,市水务局在该村走访时了解到周淦容虽然年纪较大,但身体状况较好,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就建议村委会聘请他当门卫,现在月入有650元。摘掉了“穷帽子”的周淦容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现在有了稳定的收入,不用再依靠亲人接济了,村里还为我办理了医疗救助等社会保障,令我生活无忧,生活上有了很大的改善。”
两个月前,在东境村像周淦容这样生活贫困的村民有50户,其中扶贫类7户,济困类41户,五保户2户。到目前,已有4户扶贫类贫困户脱离贫困线。
建立帮扶基金 助困难家庭走出困境
“通过摸查,我们发现东境村部分生活贫困的家庭是由于缺乏技能支撑、缺少就业渠道、欠缺走出去的勇气而致贫的。”市水务局扶贫办有关负责人介绍。针对这些情况,市水务局按照“一户一计”进行帮扶,通过就业技能培训与岗位推荐等方式,帮助不少生活贫困的家庭实现了脱贫,帮扶效果明显。该负责人还说,目前生活贫困的东境村村民中,很大部分是缺乏劳动力的家庭,如单亲小孩读书困难户、孤寡老人户、重病残疾户、年老多病户等,他们靠自己很难增加经济来源。市水务局将针对每户的实际情况,采取得力措施进行帮扶:对贫困子女读书有困难的,及时帮其申请资助;对仍居住在危破房或无房的贫困户,帮助优先列入改造和住房保障扶持计划;对医疗费有困难的,帮助申请医疗救助;对因灾祸造成困难的,给予临时救助……并在此基础上,设立市水务局扶贫帮困基金,其中发动系统干部职工捐款32000多元,统筹安排,加大对特别困难家庭的经济扶持力度,帮助他们渡过难关,确保每个困难家庭都能够获得必要的扶助,走出困境。4月28日,市水务局扶贫基金会购置的一批农用化肥已送至贫困家庭的手中,支持他们开展春耕生产。
此外,市水务局着重从社会保障入手,与小楼镇一道认真调查核实每户困难家庭情况,对符合条件的,帮助其申请落实低保、五保户待遇、最低生活保障、残疾补助等社会福利,确保贫困户“应保尽保”;对赤贫户,计划以土地等生产要素参股村集体经济的形式,最大限度地挽起“赤贫户”。
结合部门职能 探索长效脱贫机制
东境村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于农业耕作,水利在其中发挥着很大作用。在扶贫帮困工作中,市水务局将结合部门职能,发挥优势,积极探索长效脱贫机制,围绕村集体年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贫困家庭人均年收入5000元以上的目标,全力搞好东境村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尽快提高村民种养收入,增产增收。
“市水务局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把小楼镇纳入全国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投入3200万元全面改善小楼的农田水利建设,今年将帮助东境村搞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改善农业耕作条件,促进农业集约化经营和土地流转,引进农业企业,整体提高村民的经济收入,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渠道。”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更好地运用东境村现有的绿道驿站资源,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发展“农家乐”经济,市水务局将进一步帮助开展村容村貌整治,管理好已建成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开展农村改水,在不影响灌溉及排涝安全的前提下,研究利用村内废弃的原二龙河旧河道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对发挥职能优势服务全市扶贫帮困工作,市水务局也做了规划和安排,在抓好全市水务建设项目的同时,详细制订了2011年北部三个山区镇的帮扶项目计划,着重从加快水利设施改造、农村生活污水设施建设、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库移民政策扶持等方面入手,今年计划安排各类新旧建设改造项目23宗,投入资金14000多万元(本年度可使用9400多万元),进一步完善山区镇的水务基础设施,为北部山区镇的经济发展和扶贫帮困工作打好水利基础。增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