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绿道旅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规模不断扩大,我市的绿道建设走在全省前列,绿道休闲已成为我市生态旅游业的一个新亮点,且呈现良好发展的态势。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同志在2011年1月5日出席珠三角省立绿道网全线贯通暨“青年记者绿道行”启动仪式时提出的“未来两年各地市要继续完善配套服务,科学管理运营,使绿道成为人民群众生活中的一道独特风景线,成为充满欢声笑语的幸福路”要求,要使绿道建设真正达到“致富农民,健康市民,快乐游客”的目的,我市仍需扩大绿道总量,提升绿道建设标准,增加绿道亮点,进一步打响“增城绿道”品牌。
一、我市绿道建设的优势
(一)数量上已经上规模。我市目前已经建成三大绿道旅游网络:一是200多公里的自驾车游绿道;二是250公里的自行车休闲健身绿道;三是50公里的增江画廊水上绿道。这样的规模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算是比较大的,增城绿道影响力也相对较大。
(二)已经成为旅游品牌。鹤之洲、增江画廊、蓬塘春色、桥头服务站等绿道亮点已经成为我市旅游的新景点。这些绿道亮点平时吸引了大量来自广州、深圳、东莞等地的游客,也成为我市接待其他地区参观学习团的重要线路节点。市民在休息日也把这些景点作为我市的旅游品牌,自豪地介绍给外地来的朋友。绿道已经成为增城旅游品牌。
(三)自然生态特征明显。我市的绿道更突出自然生态特征,绿道在山水间穿越,在树林果园间环绕,在田园和古村落中延伸,在蓝天白云下蜿蜒;一年四季,不同的鲜花不同的风景。这样的自然特性在工业化很高的广州及其他区域几乎没有的,所以“增城绿道”和其他绿道相比更能吸引大量大都市的市民,调节其城市生活对自然体验的不足。
(四)经营维护机制完善。我市的绿道建设早,经营理念新,结合不同绿道亮点,采用不同经营和管理方法,突出了政府参与,引入市场元素,实现管理经费有保障、管理模式因地制宜、管理主体多元的局面,管理机制相对完善和良好。这样的状况,对绿道的维护管理常态化,以及对今后我市绿道品牌提升奠定了很好基础。
二、打造“增城绿道”品牌的建议
(一)增加总量。一是增加通往特色农业的绿道。按绿道建设标准,公园化理念,把“田园变公园”建设推上一台阶,综合利用各种农业、水利设施和建设资金,建设更多绿道,将“绿道”往特色农业基地延长。二是利用山区果园、林地,建设山地运动、休闲观光自行车道。三是按增派路标准将增正路两侧绿化,丰富增江到正果的绿道内容,增强增江河东岸绿道的吸引力。
(二)提高质量。实现建设和管理质量提高:一是通过规范规划、规范建设、规范管理,提高质量。建设前,把好规划和技术标准关,建设中把好检查关,建设后把好验收关。二是按更高的标准改造一些过窄、在慢车道上的绿道。三是按“首先体现生态而不是满足通行”选线思路,改造选线不合理的绿道,选线还要在“慢、美、弯”等方面得到体现,慢就是绿道提供的是慢速、休闲通道;美就是绿道在美丽自然环境中延伸;弯就是绿道在山水、田园、果林、村落中弯曲,充分提供原生态享受。四是规范管理和经营,在政府主导,结合实际,引入市场机制,实现管理质量提升。
(三)增加亮点。增加亮点,首先从地域上分布应有突破,在派潭、正果、朱村开发亮点。在小楼、增江、荔城增加亮点。其次,形式上应有突破,在绿地、滩涂地、山地、田野、增江的绿道,应表现出不同特色。主要利用好增江的河流建设更多的湿地公园。二是改进水上绿道的体验方式,如在桥头河白湖水乡间,用15分钟左右航程水上绿道,白湖水乡保留现在自然风貌,增加竹林果林保护,并在其中建设自行车道;“将田园变公园,将田间小道建绿道”,建设更有特点的田园间绿道。三是借鉴“小楼人家”建设与发展“迟菜心”有机结合的成功经验,将绿道建设和发展有增城特色的果林观光、休闲旅游、山地运动、特色农业消费结合,与扶贫项目开发建设结合,提高绿道综合效益。增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