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学雷锋日”,后来也被定为“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雷锋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想起雷锋,人们脑海里总会蹦出“钉子精神、助人为乐”等熟悉的字眼。然而48年过去了,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变革,以及“八旬老翁摔路旁,无一人相扶”、“雷锋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等负面新闻的屡见报端,人们不禁要问:学雷锋已经过时了吗?甚至有网友戏称,雷锋都已成了“浮云”。
肩负教育职责的学校,固然不能丢弃“雷锋”,但怎样让学生正确理解雷锋精神,通过什么方式学雷锋,就成了不得不深思的问题。转变观念,改变方式已是大势所趋,把单纯在“雷锋日”学雷锋,转变为长期的志愿服务,或许是个有效的尝试。
记者 黄慧怡
通讯员 郑立辉
我市各学校组织学雷锋活动
基于“学雷锋日”所具的重要教育意义,虽然3月5日恰逢周末,但很多学校还是提前举行了学雷锋动员大会,并在“学雷锋日”组织各种学雷锋活动。华侨中学组织了学校义工服务队的志愿者到西园社区开展学雷锋活动,一行40人“变身”环卫工人,身穿统一的义工服,头戴红色义工帽,手拿扫把、铁钳、垃圾铲等工具,前往挂绿广场、中山路、西园路等路段搞卫生,清理垃圾。
增城中学也在这一天组织学校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前往正果敬老院开展爱心慰问活动。他们的到来,温暖了这帮孤独老人的心。志愿者们陪老人谈心、为老人打扫卫生,还表演文艺节目。
荔城二小少先队大队部就利用红领巾电视台,组织学生讲有关雷锋的故事,号召全体少先队员向雷锋叔叔学习。通过国旗下的讲话、对身边好人好事的报道等方式,让学生深入认识新时代弘扬雷锋精神的时代意义。该校还组织了五年级的学生清洁校门一条街和挂绿广场。
小楼镇中心小学也组织六年级学生,对学校门前200米范围内的街道进行大扫除。由于校门前有很多新民居正在建设,路面堆积了很多沙土碎石,加大了队员们的清扫难度。但是队员们都没有怨言,而是全身心投入到劳动中去,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此次大扫除任务。
义工服务队在校园悄然兴起
根据新浪网教育频道的相关调查,90.1%的人认为“当今社会缺失雷锋精神”,因此更需要学雷锋。与集中在“学雷锋日”学雷锋不同,义工服务队正在校园悄然兴起,它提供的是建立在自愿基础上的长期志愿服务,倡导的是“只要心中有爱,天天都是雷锋日”,荔江小学家长义工队便是其中之一。
据了解,荔江小学已组建了三期的家长义工队,它成立的契机是源于2010年初全国各地出现的学校安全问题。目前该校的家长义工队成员有60人,分布各行各业和各个年龄阶层,其主要职责是协助维护学校及周边地区的治安和交通秩序,在上学、放学、学校重大活动等人流高峰期进行站岗等志愿服务。
荔江小学校长何会兰表示,学校倡导家长在孩子在校期间至少参加一期的义工服务,每天大概有5名家长义工服务队的成员进行志愿服务,学校为家长义工提供统一的红袖章、帽子,以及自卫的铁棍等,以区分普通家长和值日家长。
“家长义工队除了能服务学校外,我们更看重的是它的教育意义。第一是教育了自己的孩子,起了表率作用,第二是影响了其他的家长,虽然不是个个家长都能参与义工队,但看到别人的表现,自己至少要更讲文明,更遵守秩序。带动了整个学校家长素质的提升。另外我们还将继续挖掘家长资源,不断扩大家长义工队的服务范围,让家长来给我们的兴趣班上课等等。”何会兰如是说。
观点
学雷锋不仅仅就是做好事
在对几名中小学生的随机采访中,记者发现,孩子们对学雷锋的认识就是做好事。“雷锋叔叔助人为乐……”、“雷锋叔叔做好事不留名……”是他们普遍的认知。
对于雷锋精神的理解,家长们的回答更是如出一辙——做好事、不留名。只有两位家长提到雷锋爱岗敬业,艰苦朴素。更少有家长提到雷锋有集体主义精神、热心对待同志、勤奋学习等方面的美德。而这些品德对于现在的孩子们来说又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现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他们根本想不到要为别人着想。对雷锋精神认识的单一,使家长们缺少对孩子进行这方面教育的意识。
有家长表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精神崇拜,现在的孩子不了解雷锋,一是因为年代久远,二是世界观、审美观不同了。教育孩子学雷锋就是让她自己去发现身边美好的东西,学会跟别人共享。增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