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全市妇女为建设现代产业新区和生态宜居新城作出新贡献
编者按:“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即将到来。本报从今天开始,推出 “‘三八’节”专题系列报道,回顾十一五以来我市妇女工作取得的成绩,展示广大妇女在各条战线上发挥“半边天”作用,立足岗位建功立业、巾帼不让须眉的亮丽风采,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尊重妇女、关心妇女、支持妇女的良好舆论氛围,引领全市妇女为建设现代产业新区和生态宜居新城作出积极贡献。
2006-2010年
妇女事业蓬勃发展
过去五年是增城妇女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时期,广大妇女奋发进取,积极参与增城经济社会建设,妇女事业在继承中创新,在开拓中前进,取得了显著成就。
妇女参与经济社会建设贡献凸显
广大妇女积极投身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大力弘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成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市妇联把创建“巾帼文明岗”活动从窗口行业延伸到各行各业,激励城乡妇女在平凡岗位上创先争优。目前,全市共有全国城乡妇女岗位建功先进集体1个,省级文明岗12个,广州市级文明岗87个,增城市级文明岗119个;涌现出全国、省、广州市“三八红旗手”54人,“三八”红旗集体49个,广州市先进再就业妇女3人,巾帼创业致富带头人10人等,为广大妇女建功立业树立了楷模。
同时,市妇联主动与科协、劳动等部门合作,共培训妇女10万人次,培养“双学双比”种养大户102户、种养女能手635名、巾帼科技示范基地6个、妇女创业就业示范基地8个、“妇”字号龙头企业15家。创建省级星级妇女学校2个、省级“巾帼示范村”2个、市级“巾帼示范村”47个;创建全国“美德在农家”示范村1个,市级“美德在农家”示范村35个;组织技术员与农村女能手结对子220对;组织劳务招聘会45次,支持妇女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6830人,使大批妇女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创业就业的梦想。市妇联先后被评为“广州市妇女就业工作优秀单位”、“增城市劳动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妇女工作实现新发展
五年来,各级妇女组织把握时代脉搏,紧紧围绕党政工作大局,贴近妇女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全面推进增城市妇女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提出的各项任务的落实,抒写了增城妇女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市妇联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妇女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妇联工作永恒的主题,妇联三级信访维权网络巩固壮大,妇女儿童利益协调机制、诉讼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五年来,全市妇联系统共接待来信来访来电共1121宗,信访结案率达98.6%。市妇联被评为省级维权工作先进单位、广州市妇女组织普法先进单位、增城市维稳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各级妇女组织在“党政所急、妇女所需、妇联所能”中找准结合点,特别关注孤困儿童、单亲特困母亲家庭等最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建立“爱心爸妈”帮扶机制,组织416名“爱心爸妈”与208名孤儿结对助学、助困、助教;广开渠道,筹集善款350多万元,救治重症儿童102名;开展“贫困母亲关爱行动”,为2058人次的贫困母亲提供了免费妇科疾病检查,重点为3.5万名农村妇女进行乳腺癌、宫颈癌检查;实施单亲特困母亲家庭“四援助”项目,筹集资金34.6万元,援建单亲特困母亲安居房12套;联合有关部门组织慰问孤困儿童、单亲特困母亲1000多人次,发放慰问金慰问品总计80多万元。市妇联被评为广东省实施单亲特困母亲家庭“四援助”工作先进和增城市“优质服务标兵”。
各级妇女组织还不断强化自身建设,夯实妇女组织基础,在全市形成了“市妇联—镇妇联—村妇代会”纵向覆盖和“妇委会—女职委—联谊团体—志愿者组织”横向联谊的妇女组织网络,妇联组织组建率达100%,实现了“哪里有妇女,哪里就有妇女组织和妇女工作”的目标。五年来,妇联干部素质不断提高,服务基层、服务妇女的能力不断增强,市妇联先后获得广东省妇女宣传推广工作一等奖,广州市妇联系统信息工作先进单位,广州市区(县级市)妇联强基固本工作考评第一名。
2011-2015年
立足新起点 增创新优势
今后五年我市妇女发展目标是: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进一步落实,妇女发展环境更为优化,妇女素质和参与能力进一步增强,参与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率显著提升,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各项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护,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实现妇女更大发展。
围绕中心 大力推进城乡妇女创业就业
各级妇女组织要配合党委政府,把推进城乡妇女创业就业,促进全面发展作为一项事关增城经济社会发展和妇女自身进步的战略任务,放在首要位置,认真规划,狠抓落实。
在农村,启动“妇女增收致富支持行动”,充分利用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平台,发挥好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的阵地作用,大力培训农村妇女,让她们掌握技能、提高素质,致力于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女农民。重点抓好“四个一批”。即培养一批种养女能手,组织农村留守妇女、种养大户积极参加农业技术或绿色证书培训,力促大部分的农村妇女实现一人一技能,并通过技能培训,帮助农村妇女向二、三产业转移;创建一批巾帼科技示范基地,大力扶持“妇”字号龙头企业、专业协会和合作组织,培育优势产业,提高妇女组织化程度和抗风险能力;支持一批小额信贷创业妇女,用好政策优势,加大对妇女创业的信贷支持,帮助妇女在发展农家乐等旅游产品,以及农产品的种植、加工中获得更多收益;促成一批妇女脱贫致富,动员各行各业妇女以实际行动,组织城乡妇女结对帮扶,切切实实帮助农村特困妇女尤其是单亲特困母亲发展生产、解决困难,让更多的农村困难妇女走出困境。
在城镇,开展“巾帼建功 、创先争优”活动,培育宣传各类妇女典型,为妇女人才健康成长和社会地位的提升营造良好的环境;巩固发展一批“巾帼文明岗”,动员各行各业妇女以创建“巾帼文明岗”为平台,争创一流业绩,在促进增城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勇挑重担,彰显建功成效。
把握机遇 着力打造优势服务品牌
适应社会结构变化和妇女需求多元化,妇联工作将转变思路,创新手段,挖掘潜力,逐步形成实体化、专业化、社会化优势服务品牌。
大力推动增城妇女儿童发展规划(2001—2010年)的全面达标,以预警督办、项目攻关和示范带动等手段,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积极做好终期评估以及成果的宣传转化工作;继续做好、做大“爱心爸妈”等品牌项目;培育巾帼志愿者,发展“爱心爸妈”队伍,壮大妇联社会工作力量;巩固发展“增城市法律援助处妇联工作站”,开发“社区家庭综合服务站”,带动全市形成社区、家庭妇女儿童公共服务系列;积极推进妇女信访、法律援助和社区维权服务站点工作网络建设,利用好妇女儿童维权热线平台,认真探索妇联调解与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相衔接的路子,积极推广“四位一体”反家庭暴力综合试点模式;大力推进妇女病检查纳入政府公共政策,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农村妇女乳腺癌、宫颈癌筛查工作;牵头做好家庭教育工作,不断完善家庭教育工作机制,用活用好社会资源,打造家庭教育品牌;继续开展创建“巾帼书屋”、“村童书屋”活动,引导社会资源向农村家庭倾斜,不断优化农村儿童的成长环境。
夯实基础 加强妇联自身建设
加强妇联自身建设是妇联工作创新发展的基础,各级妇女组织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努力在妇联组织、队伍、机制上大胆创新。
以“巾帼示范村”创建为抓手,突出抓好村、社区妇代会建设,力争100%的村、社区“两委”有女性;加强对工会女职工委员会和镇街妇联、市直局妇委的联系、指导,创建合作平台,实现网络共用、资源共享、合作双赢、工作覆盖;发挥女性社团组织优势,强化社会责任,参与行业管理,关注公益事业。加强与私有企业妇女组织的联系,扩大与港澳妇女组织的交流,落实女代表、女执委联系制度,延伸妇女工作手臂。
加强队伍建设,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制定适应新形势的妇女干部培训规划,拓宽培训渠道和内容,推动培训资源向镇(街)、村一级倾斜,对全市各级妇女组织负责人进行全员培训。同时,改进工作作风,深入基层,了解民情,反映民意,解决民困,把握妇女工作的新情况、新特点、新规律,提高妇联工作的针对性和创造性。要重视妇联干部和女干部的培养,加强交流,使妇联组织真正成为培养输送女干部的基地。
发挥“联”字优势,构建开放式、社会化的工作机制,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推动妇女平等参与、共享成果,要以联合、联手、联动等方式,建立健全妇女工作协调机制;按照凝聚重点、整合资源、创建品牌、形成特色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妇联工作调查研究、专家咨询和科学决策机制;密切与媒体的合作并充分发挥作用,开发利用“增城妇女网”,形成有利于妇女发展的宣传教育和互动共享机制;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不断探索和完善有利于妇女儿童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增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