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玲到我市北部三镇调研时要求
加快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以文化惠民提升市民幸福感
(记者陈华顺 孙毅强)昨日下午,广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晓玲率广州宣传、文化等部门及番禺、天河、越秀等区分管文化的负责人到我市派潭、小楼、正果三个北部山区镇调研文化中心建设和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工作。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增城市委副书记、市长叶牛平,增城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列荣辉陪同调研。
“好干净、真气派。派潭作为增城最北的一个山区镇,有这样一个群众广场非常不错。”一下车,王晓玲看到派潭广场就忍不住赞叹。据了解,2009年改造的派潭广场总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集娱乐、休闲、健身功能于一体,广场周边还综合了该镇的便民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影剧院、图书馆,为当地群众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文化休闲场所。王晓玲指出,派潭的文化基础设施比较好,要在派潭文化广场的基础上,把周边环境规整改造,打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活动场所,与白水寨景区相配套,吸引社会投资,利用三旧改造的机会,把整片区域带动发展起来。
在小楼镇东境村,王晓玲一行先后察看了该村由祠堂改造而成的雅川家塾、村民活动中心和茶室。在村民活动中心,王晓玲察看了该村的绿色网园、图书室、曲艺社等文化设施,向该村村干部了解村里有多少人,打工的多不多,群众活动丰富不丰富。当了解到该村有曲艺社、歌舞队,有活跃的群众文化活动时,王晓玲高兴地说:“东境村的文化中心很有文化内涵,不仅是把祠堂简单改造,同时添加了很多文化设施,保留原有的意味,是文化休闲的好场所。东境村要打造旅游村,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把游客留住了,就把财留住了。”
王晓玲指出,增城北部三镇的文化基础比较好,村民的文明素质比较高,文化环境和卫生环境比较好,保洁的力度比较大,整体给人干净整洁的感觉。尤其是派潭、小楼等地的文化中心有文化内涵,无论是祠堂改造还是茶室、农家乐的建设,都保留了原有的味道,很有特色。根据增城三大主体功能区和公园化战略的部署,派潭、小楼、正果三镇属于限制工业开发的地区,主要发展生态旅游业。北部三镇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就要与当地的旅游结合起来,这是增城北部三镇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思路。
王晓玲说,增城要加快推进北部三镇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高度重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加强对市民的文明教育和文化教育,培养有文化的、现代的、时尚的增城人;要加大对文化的投入,根据省的要求,从2011年开始,对文化的投入要达到财政总支出的1%以上,确保文化事业发展基本资金;要充分利用好农家书屋、绿色网园、数字电视、数字电影、文化大篷车等各级文化配套资源,活跃当地群众文化,并将群众文化与旅游发展有机结合,做好文化旅游的文章,带动当地经济发展;高起点规划建设镇、村一级的文化站,镇一级文化站要按照省一级文化站的标准进行建设,一步到位建设好农村文化室。要加大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广泛发动广大群众参与文化活动,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以文化惠民提升市民的幸福感。
叶牛平说,我市在城市和农民文化体系建设中将注重做到三个结合,全面提升我市文化建设水平。一是把城市文化设施建设与更广泛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起来。近几年,我市对城区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下了很大功夫,取得了一定成效。今年,我市将把加强乡镇和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工作的重点,使城市和乡镇文化基础设施实现同步建设,缩小差距。二是把发掘文化内涵与发展北部生态旅游结合起来。发展文化旅游,既是文化工程,又是经济工程。我市北部有良好的生态旅游资源、乡村旅游资源、农产品资源,我市将深挖乡土文化的内涵,使其与旅游发展有机融合,带动文化建设的同时促进经济发展。三是把文化建设与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结合起来。我市将积极开展文化建设和文化活动,陶冶人、塑造人,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素质。
叶牛平说,当前,我市将针对文化设施基础落后、建设标准不达标、规划起点较低的现状,对北部三个镇的所有文化基础设施进行梳理,整合资源,结合新一轮镇村的整体规划,高起点规划好文化基础设施,按照高标准并结合旅游开发、乡村发展的需要重新进行规划建设,做好文化设施建设的专题设计,真正做到高标准、高起点建设。同时,加快推进文化制度建设,在用好文化设施,发挥好文化设施作用的同时,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精细化、制度化,使公共文化惠及老百姓的同时成为发展经济的重要载体。增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