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昨日亚运龙舟赛场之最

[复制链接]
喜迎亚运 发表于 2010-11-19 12: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亚运龙舟首日比赛中,发生了许多“牛人牛事”,也正是这些“牛人牛事”让比赛更添了一份精彩。

    在亚运龙舟首日比赛中,发生了许多“牛人牛事”,也正是这些“牛人牛事”让比赛更添了一份精彩。文/记者 思成 阎鹿 图/记者 梓桓  

最“草根”参赛队:中国龙舟男队
    中国龙舟男队的队员都是从佛山九江龙舟队里选拔出来的农民,平均年龄已有41岁,具有技术好以及身体柔韧、协调性好的特点,擅长200米和500米直道竞速项目。1984年,佛山九江镇成立了第一支龙舟队,由镇政府出资,在全镇范围内挑选了24名龙舟好手,每逢各地有大型的龙舟赛事,佛山九江队就会组队出赛,其间曾连续获得3届中国澳门国际龙舟赛的冠军。2009年,作为全国龙舟锦标赛冠军,佛山九江队代表中国参加了世界龙舟锦标赛,并一路过关斩将,包揽了250米、500米以及1000米三个男子项目的冠军。


1.jpg
最“柔中带刚”参赛队:日本龙舟男队

    日本龙舟男队的运动员都是毕业于日本相生市看护学校的在职男护士。据日本队的主教练大野伊三男介绍,由于相生市的这所看护学校有龙舟兴趣小组和龙舟训练的场地,所以队员都是那里的毕业生,尽管他们都任职于不同医院,当时建队的目的就是充分利用相生市充沛的水资源,通过划龙舟的方式向世人昭示男护士除了拥有爱心外,同样拥有男子汉所拥有的一切力量。不过,当中最令人称奇的是,这支龙舟队的队员几乎都是“旱鸭子”,竟然无一人玩过皮划艇或帆船。

2.jpg
最“一鸣惊人”参赛队:韩国龙舟男队

    在昨日的赛场上,韩国龙舟男队的出色表现让所有在场的教练员和运动员都吃了一惊。由于韩国龙舟男队从未在国际大赛上亮过相,所以他们的实力十分神秘,不为外人所熟知。开赛前外界普遍猜测,韩国龙舟男队应该不会对中国队、印度尼西亚队、缅甸队等亚洲龙舟强国构成威胁。可出乎意料地是,在小组预赛中,韩国龙舟男队“一鸣惊人”,以3分35秒的成绩夺得小组头名,直接晋级决赛。在决赛中,韩国龙舟男队在最后500米突然发力,成功赶超当时排在第二名的中国队,最终获得一枚宝贵的铜牌。

3.jpg
最“威武刚硬”参赛队:印度尼西亚龙舟男队

    在印度尼西亚龙舟男队中,除专业运动员、公务员外还有现役的海军陆战队军人,他们具有体能好、专业技术熟练,组织纪律性强的特点。近年来,亚洲各国之间已多次展开龙舟比赛,前年亚洲首届龙舟锦标赛上,印度尼西亚龙舟男队就曾战胜中国队夺冠。尽管已有多次接触,但中国媒体始终都不能深入采访他们的队员,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队员中有很多是现役军人,不能随便接受外国媒体的采访。

最“享受比赛”参赛队:中华台北龙舟男队
    据中华台北龙舟男队的主教练侯鸿章介绍,这次参赛的运动员平均年龄20出头,全部是台北体育学院的学生,有几个人已具备了4年以上的皮划艇专业经验,“但仅仅几个很厉害没用,22个实力平均才有用,所以他们此次参赛的最终目标是‘重在体验,不求成绩,尽情享受’。”


4.jpg
最年轻的冠军选手:中国龙舟女队鼓手夏诗颖

    中国龙舟女队的鼓手夏诗颖,今年13岁,读初中一年级,是本届亚运会中所有参赛运动员中年龄最小的。随着中国女子龙舟队在1000米直道项目摘金,夏诗颖成为了本届亚运会最年轻的夺冠选手。

5.jpg
最受欢迎的亚运特刊:《动感亚运 魅力增城》

    由中共增城市委宣传部主办,增城日报社合办的《动感亚运 魅力增城》亚运特刊,受到了亚运龙舟观赛群众、媒体记者的热烈追捧。开赛前,许多观众和媒体记者都在仔细地翻看着这本亚运特刊,不时发出赞叹之声。一位来自佛山的观众说:“《动感亚运 魅力增城》制作精美,内容丰富,可以很好地了解到今日增城的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建设成就,感受今日荔乡人建设广州东部现代产业新区和生态宜居新城的豪情壮志以及魅力无限的荔乡风情。所以一定要拿回家好好珍藏!”

6.jpg
最感人的一幕:印尼赛艇协会主席Achmad Sutipto喜极而泣

    当增城龙舟赛场西岸大屏幕显示印度尼西亚龙舟男队在决赛中第一个冲过终点线时,年约50多岁的赛艇协会主席Achmad Sutipto不禁流下了喜悦的泪水,随后他与身边的同事、运动员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久久不能分开。Achmad Sutipto流着泪说:“这块金牌对于印度尼西亚来说非常重要,它既是我们在本届亚运会获得的第一枚金牌,也是第一枚亚运龙舟金牌,我们非常激动、非常幸运!今晚,我们将好好地喝上一杯,以此庆祝这一重大的历史时刻。”

7.jpg
最滑稽的一幕:中国记者与日本教练的“鸡同鸭讲”

    为了解龙舟运动在日本的开展情况,几名中国记者跃跃欲试地想要采访日本龙舟男队的主教练大野伊三男。可随之出现了一个难题,由于时间紧,记者们一时找不到日语翻译,对方又不擅长英语,于是就把自己要采访的问题用中文汉字写在笔记本,同时尽量使用简单的英语对问题进行解释,让大野伊三男“猜着看”。大野伊三男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弄懂了记者们的提问。可如何回答呢?这又难倒了大野伊三男和记者们。最后,大野伊三男也依“葫芦画瓢”把自己回答的内容用日文中的汉型字写在笔记本,并辅助于自己有限的英语进行解释。经过记者们通力协作,边看边比划边猜,终于弄懂了对方的意思。当采访结束后,记者们和大野伊三男都不由地松了口气。文/记者 思成 阎鹿 图/记者 梓桓 增城日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1 显示全部楼层
紧迫 发表于 2010-11-19 22:56:54 | 显示全部楼层
[s:12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楼主

新居民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