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发现!隐藏在增城北部山村...

[复制链接]
晨光 发表于 2022-3-7 22:39: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客家围龙屋
是中国五大民居特色建筑之一
传统客家围龙屋
一般有圆围、方围、半圆围等形制
增城地区的客家围龙屋
则多为圆形半围龙

  日前,一座保存完好,且无论规模还是样式,都堪称“增城之最”的客家围龙屋,被发现竟隐藏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里。

3291f9b578914836508d912763e5f2a6.jpg

这座拥有200多年历史的围龙屋
坐落在我区正果镇一个
四面青山环绕、
茂林修竹遍布的山谷里

3d0b334df4030af19a76d9edee2e4b86.jpg

04918162cc2d2e066a16d7b3db56c5e7.jpg

专家认为


这是增城最大、最完整的客家围龙屋

屋场旁边
一条清澈的山涧流水淙淙
逶迤而去
这座银场村大寨社的王氏祖屋
占地达3500平方米
大小房间近百间

db5011c494c8fb48c1b8bd14f8207f69.jpg

文史学者、原区政协文史委主任陈克等
专家考察后认为
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
增城最大、最完整的客家围龙屋

0e7f5573d1129af8a5d1eb7b0ddf0ab9.jpg

5921512566a8d5f27e28640bb9df6015.jpg

围龙屋坐东向西,依山势而建
围龙内有三级平台
既是相对独立的三个生活空间
又构成一个完整的方形围龙
远观俯瞰
颇有金阶列鼎、虎踞龙盘之势

  王氏祖堂(客家人称厅吓)位于中间一级平台,为典型的客家“一厅一井两耳”布局。上厅是祖堂,供奉祖先灵位,下厅、横巷和两则耳房是民居。这上下三级平台的近百个房间,就是过去大寨王氏族人生活起居,生息繁衍的场所,体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传统风貌。

bf41cc6b23adbf176ad264307d685985.jpg

资料互相质证发现


这座围龙屋为王定民所建

据当地村民口述、
《增城王氏族谱》
和民国版《增城县志》等资料的
互相质证后发现
这座围龙屋
该村开基祖王宗诚儿子王定民所建

  王定民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成贡生,后捐官得“五品蓝翎”衔,还担任过广东“布政使司衙门总厅”的主官,家资丰厚。至今,他的后裔王腾绿位于祖堂左侧的祖屋阁楼上,还赫然悬挂着“布政使司衙门总厅”“奉旨赏戴五品蓝翎儒林郎”等牌匾。

a427a69652ee6a18e0e4d9601fe4ec84.jpg

大寨社所在的银场村


是省民政厅认定的“革命老区村”

大寨社所在的银场村
和周边白面石、亮星、水围等村
都是省民政厅认定的
“革命老区村”

  作为我区革命老区村分布最集中的地方,是派潭樟洞坑——正果白江湖——永汉雁洋陂之外,另一条重要的“红色通道”。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我党领导下的革命武装东江纵队和后来的“东三支”游击队,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浴血奋战,为抗日战争和革命的最后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广州抗日第一枪”——白面石阻击战就在大寨的后龙山大寨顶(土名)、白面石村的老虎石(土名)一带打响。据村中老人回忆,王氏祖屋就是当时独立二十旅的一个团的指挥部。

4fe3662ce5c73c6f85656424446fea9d.jpg

40e266d890506eaedaf8b87403dc6158.jpg

来源: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 邱晓青 凌云 文/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楼主

VIP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