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围龙屋 是中国五大民居特色建筑之一 传统客家围龙屋 一般有圆围、方围、半圆围等形制 增城地区的客家围龙屋 则多为圆形半围龙
日前,一座保存完好,且无论规模还是样式,都堪称“增城之最”的客家围龙屋,被发现竟隐藏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里。
这座拥有200多年历史的围龙屋 坐落在我区正果镇一个 四面青山环绕、
茂林修竹遍布的山谷里
专家认为
这是增城最大、最完整的客家围龙屋
屋场旁边
一条清澈的山涧流水淙淙
逶迤而去 这座银场村大寨社的王氏祖屋 占地达3500平方米
大小房间近百间
文史学者、原区政协文史委主任陈克等 专家考察后认为 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
增城最大、最完整的客家围龙屋
围龙屋坐东向西,依山势而建
围龙内有三级平台 既是相对独立的三个生活空间
又构成一个完整的方形围龙
远观俯瞰 颇有金阶列鼎、虎踞龙盘之势
王氏祖堂(客家人称厅吓)位于中间一级平台,为典型的客家“一厅一井两耳”布局。上厅是祖堂,供奉祖先灵位,下厅、横巷和两则耳房是民居。这上下三级平台的近百个房间,就是过去大寨王氏族人生活起居,生息繁衍的场所,体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传统风貌。
资料互相质证发现
这座围龙屋为王定民所建
据当地村民口述、
《增城王氏族谱》
和民国版《增城县志》等资料的 互相质证后发现
这座围龙屋为
该村开基祖王宗诚儿子王定民所建
王定民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成贡生,后捐官得“五品蓝翎”衔,还担任过广东“布政使司衙门总厅”的主官,家资丰厚。至今,他的后裔王腾绿位于祖堂左侧的祖屋阁楼上,还赫然悬挂着“布政使司衙门总厅”“奉旨赏戴五品蓝翎儒林郎”等牌匾。
大寨社所在的银场村
是省民政厅认定的“革命老区村”
大寨社所在的银场村
和周边白面石、亮星、水围等村 都是省民政厅认定的
“革命老区村”
作为我区革命老区村分布最集中的地方,是派潭樟洞坑——正果白江湖——永汉雁洋陂之外,另一条重要的“红色通道”。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我党领导下的革命武装东江纵队和后来的“东三支”游击队,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浴血奋战,为抗日战争和革命的最后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广州抗日第一枪”——白面石阻击战就在大寨的后龙山大寨顶(土名)、白面石村的老虎石(土名)一带打响。据村中老人回忆,王氏祖屋就是当时独立二十旅的一个团的指挥部。
来源: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 邱晓青 凌云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