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35项,全区各级代表性传承人共35人。增城积极推进新形势下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将非遗传承从“幕后”推向“台前”,讲述城市历史,提升城市知名度。本中心推出“活力增城,魅力非遗”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哦嗨……月头一出照壁来,不知老妹赶早来” “噢,来啰” 在派潭二中的音乐教室传来阵阵歌声 屋里来自增城客家山歌艺术团 和派潭客家山歌队的 四五个成员围坐在一起 正在铿锵有力悠扬抒情地唱着山歌号子
客家山歌“过山拉”
被誉为增城客家人“土特产”的
客家山歌“过山拉” 是我区民间音乐宝库中的瑰宝 在2009年成功申请为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其区级代表性传承人曾婷婷介绍
增城的客家山歌有莲花调、采茶调、圣公调等七、八种之多,唯独“过山拉”一种承载了增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的重任。
这种山歌调源于清朝中叶 是当地客家人在山区的特殊环境中 用高吭、逶婉的声调隔山对歌 所形成的一种原生态山歌调
百年来
这种山歌调
在增城客家地区普遍流行
解放后人们用它来歌唱新生活 原有带悲凉的情调逐渐得以改变
客家山歌“过山拉”就像一面镜子
全面深刻地反映了
增城客家的社会历史、时代生活和风土人情 表达了客家人的思想感情和审美心理
既有独唱,也有对唱
还有轮唱、合唱
现在 “过山拉”的表演形式多为男女对唱 讲究“一来一回” 内容既吐露哀愁 也表达喜悦、寄托祝福、传达爱情
时至今日 在我区的增城广场乐湖湖畔、派潭广场、 中新广场、正果广场 等客家山歌墟 仍可听到山歌声随风飘来 深受现场观众的喜爱
推广弘扬客家山歌
为了推广弘扬客家山歌“过山拉” 我区曾在派潭二中、清燕小学、 朱村二中、高级中学 等学校都设立了客家山歌兴趣班
清燕小学、高级中学、 小楼中学、派潭二中
等学校都设立了客家山歌的相关研究课题
让学生在快乐学习中接纳客家山歌
使传统文化根植新一代
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内涵
来源: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李诗敏 文/摄 视频号/潘宇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