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对待孩子的任性行为
在亲子教育过程中,也许家长们可能看到自己的孩子发脾气,变得很任性。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不要急着批评孩子,而是要耐心的找出孩子发脾气的原因。
在亲子教育中,孩子越小,就越能更多地看到父母对他们制定规定的随意性和不公平。他们会生气、发怒和任性,用尽一切力量来逾越界限。
孩子有时会发脾气,是因为他们也有自己的要求和个性。这样,当他们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发脾气。不过,3岁前孩子发的脾气,往往只是对自己发泄,他们会哭着把东西扔在地上,用手脚,甚至用头敲地板和桌子。
孩子生气时,会刺激肾上腺素,血管扩大,导致孩子的整个身体都加入其中。孩子积蓄着,充满了气,然后完全释放出来,充分体验着他的感觉。
偶尔大发脾气,证明孩子一定有不顺心的事,这是合乎情理的。孩子一日数次地经常发脾气,如果不是因为家长不会教养孩子,方法不切合孩子的心理状态,那就意味着孩子可能身体不舒服,或者患了慢性疾病。
好父母会洞悉儿童眼神流露的信息,看看他所看到的,体会他的感受,与他的心灵相通。从这个高度上说,培养一个身心健康的小孩其实是一门极高深的艺术。
父母可以先问自己几个问题:孩子有没有充分的机会在户外自由地玩耍?有没有东西让他去推、拉?是否有足够的玩具(也可以是纸盒子、锅碗瓢盆一类日常用具)供他玩?父母是否已对房屋做了特殊的安排,以创造孩子玩耍的环境?比如把危险的东西放在孩子够不着的地方,把锐利的桌脚包起来等等,这样就不会出现事故,也不会因为父母提心吊胆,不停地干涉阻止激发孩子的反感。父母是否在无意中造成了孩子不听话的倾向?当父母必须打断他的游戏,要他回家或坐到餐桌旁吃饭时,父母是直接挫伤他呢,还是讲究方法地把他的注意力引导到令人愉快的事情上呢?孩子是否被允许自由地表达和发泄负面情绪?当父母看到孩子要发脾气时,他们是硬碰硬地跟他顶牛,还是把他的注意力引导到别的事情上去?
心理学家有一种理论:“我能”、“我不能”这样的矛盾,是任性发脾气的导火索。孩子越了解他们自己身体的能力,他们的行为就越自主和独立。孩子会越来越把自己和父母区分开来,想一个人待着,许多事情想自己来做。但在现实中的受困遭遇让他很生气,于是,他就会做出没有理智的行为:双脚乱踢乱蹬、吵闹、扔东西等。
孩子的任性发脾气,更多体现的是孩子内心的一种冲突,儿童心理学家路易斯·杰·卡佩兰称之为芭蕾舞艺术中的夹腿、紧跟、跑开、抓住和放开 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想走,但通常会回来;他会把自己和别人区分开,又会去找别人;他要坚持到底,但同时又会放弃;他想坚强、勇敢,但有时又觉得自己渺小、不起眼。
在我看来,缺乏毅力和耐心,这也是孩子发脾气的原因。元元在这个阶段很容易不耐烦。元元4岁时可以连续看书20分钟,但在3岁以前,除了玩沙玩水玩积木,似乎很难保持10分钟以上的注意力。
疲倦、饥饿、体弱多病以及心理不平衡,都会使孩子容易发脾气。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更是诱发脾气的一个冲突点。
孩子饿了的时候,首先会哭闹,而且声音会越来越高,直到他被关注。同时,孩子还会吸吮自己的手指,或者吧嗒吧嗒地吃他的小手。
孩子累的时候也会哭闹、发脾气,接着就会打哈欠,不再哭闹。孩子开始揉眼睛、揉鼻子,身体不再较劲,一会儿就睡着了。
如果孩子身上什么地方疼痛,就会刺耳地、大声地喊叫,孩子的身体也会绷得特别紧。
婴儿需要关怀时发出的啼哭开始会很轻,中间有许多停顿。如果孩子这时候没有得到满足,他的声音就会加剧,直到最后变成刺耳的尖叫。
以睡觉为例,小婴儿不能自己入睡,需要成人的帮助。这时的发脾气俗称“闹觉”,我有个医生朋友笑称,“闹觉”的孩子脑子是晕的,无法理解大人的任何话语。通常这时候我会尽快想办法哄孩子入睡,放在摇篮里晃动;抱着他,慢慢走动,轻轻地哼着儿歌或摇篮曲;放柔和的古典音乐给他听,微笑着凝视着他,给他念属于他的小诗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