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潭新高埔村甘田自然村:八角风车子母炮楼

[复制链接]
尽责 发表于 2012-6-5 10: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派潭新高埔村甘田自然村八角风车子母炮楼:御日寇于村外 救村民于水火

1.jpg
八角风车子母炮楼。


文、图/记者周影红 张海聪
见习记者陈楚红

    在派潭镇新高埔村甘田自然村,有两座并排的炮楼高高地矗立在民居中,格外显眼。昨日,在派潭镇文化站原站长张淀渊的带领下,记者特别来到群山环绕的甘田自然村,了解这两座炮楼的历史故事。
    据张淀渊介绍,这两座炮楼始建于明崇祯戊寅年(1638年),两座炮楼平排而建,相隔3.25米,砖木石结构,坐北朝南稍偏东,南楼稍大,面阔16.65米,进深12.28米,北楼面阔13.97米,进深10.06米。两楼均为四层,高16米,建筑总占地面积为345平方米。由于炮楼形似风车状,加上习惯称北楼为子楼、南楼为母楼,故名“八角风车子母炮楼”。
    张淀渊告诉记者,古时甘田村人口多,且地处群山环绕之中,为保护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八角风车子母炮楼正是当时村中富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应当地的地理位置需要而建,有明代建筑特征,且防御性能极佳。每面墙上每层设葫芦形和窄长形射击孔,两楼互相依托、互为犄角、前呼后应,楼内有水井可供长时间驻守,铺木板阁,设木楼梯,楼内每层均可依敌情变化而合理布置火力,炮楼整体呈现无盲点优势。
    记者了解到,当地至今仍流传着两个令当地村民引以为豪、充分显现八角风车子母炮楼历史功绩的故事。
    故事一:民国初期,甘田村(时称朱甘洞)一村民外出做生意,在生意来往中与我市其他地区的黑恶势力发生争执并大打出手,从而结下不世之仇。因怀恨在心,黑恶势力为泄恨曾派百多人攻打朱甘洞。当黑恶势力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地到达派潭后,一镇民告诉他们说:“朱甘洞有八角风车子母炮楼,防御性能极佳,易守难攻,就凭你们这百多人,恐怕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喽。”黑恶势力不相信该镇民说的话,于是派人前去侦察,侦察结果与镇民所说情况相一致,只能作罢撤退。
    故事二:日本侵华期间,日寇攻打甘田村时,甘田村村民凭借八角风车子母炮楼顽强抵抗,死守不降。日寇久攻不下,伤亡攀升,最后只能弃攻绕道而行。增城日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1 显示全部楼层
8日梦 发表于 2012-6-6 00:04:20 | 显示全部楼层
又有没有人知道?曾几何时那两座炮楼不是属于朱甘洞村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楼主

新居民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