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仙祠。
文、图/记者张海聪 见习记者陈楚红
初到增城的人来到新塘仙村时,都会不由自主地问:“为何这里叫‘仙村’?说起“仙村”地名的来由,就不得不说一下位于仙村圩的葛仙祠。
葛仙祠始建于清朝
昨日,在当地群众的带领下,在仙村圩找到了葛仙祠。葛仙祠位处仙村管理区闹市中,其左右都是商铺。葛仙祠坐西朝东稍偏北,清代风格建筑,屋顶青色琉璃瓦,凹斗门,花岗岩石门框,石门匾阳刻“葛仙祠”楷书。石门上有一对石刻对联“看破色空十里烟花毫不管;飞来仙佛一江风月眼平吞”。上款刻“同治岁次丁卯谷旦”,下款刻“沐恩葛贤社敬奉,五色雪敬书”。
走进大门,右边供奉门神,前面是天井,地板用花岗岩铺设,天井右边供奉关羽、包公等,左边有一花岗岩石阶直上二楼。楼上檀香绕袅,宁静舒适,全无喧闹之音,堂前供奉葛仙翁,地藏王、何仙姑、哪吒、孙大圣等。
在葛仙祠,记者见到两位负责祠堂管理的婆婆,其中一位婆婆叫做何瑞花,今年81岁。何婆婆告诉记者,葛仙祠早在清朝就建成,在2007年重修一次。
葛仙翁在仙村的故事
在葛仙祠中,何婆婆还给记者讲了一个关于葛仙翁的故事。话说很久以前,云游各地的葛仙翁,化作一位老人来到仙村,在圩市卖汤圆,“卖汤圆啦,又甜又香的汤圆,小孩吃了既乖又聪明。”当时,村民陈伯担着菜带着儿子到圩市卖菜,儿子听到有汤圆卖就非常高兴,吵着要吃汤圆。陈伯于是买了两颗汤圆给儿子吃。儿子吃完汤圆后就一直说饱。晚上回到家,陈伯叫儿子吃饭,儿子说很饱不想吃饭,陈伯感到奇怪,心想,才吃了两颗汤圆就饱了,不想吃饭?看着儿子精神十足,不像说假话,于是也就算了。第二天,陈伯再叫儿子吃饭,但儿子依然说很饱不想吃饭。就这样一连两天,儿子都说很饱不想吃饭,这下,陈伯就紧张起来了。
第三天,陈伯一大早就跑去集市找卖汤圆老头。陈伯问:“为何我的儿子吃了你的汤圆后就不想吃饭?是不是你的汤圆有问题?”卖汤圆的老头回答说:“你的儿子吃了我的汤圆后,就不用吃饭,不仅帮你节省了粮食,而且也变得乖巧聪明、身强体健,这有什么不好?”陈伯继续说:“他不吃饭就不好,不吃饭那怎么行呢?”卖汤圆老头回答说:“那好,你带你的儿子过来。”
随后,陈伯带来了他的儿子。卖汤圆老头在陈伯儿子的背上轻轻地拍了两下,陈伯的儿子随即吐出了两颗依然温热的汤圆。吐出汤圆后,陈伯的儿子感觉非常饿,将全家人的饭都吃完后,还说不饱。
“卖汤圆老头给你儿子吃的可能是仙丹,你快再去找他。”一位长者对陈伯说。陈伯如梦惊醒,马上带着儿子再去圩市找那位卖汤圆老头,但卖汤圆老头早已腾云而去。后来,陈伯把这次奇遇讲给乡亲们听,大家都说卖汤圆老头一定不是凡人,可能是“葛仙翁”。“葛仙翁来过啦!”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这里也就渐渐出了名,变成了“仙村”。后来还专门为此而建了一间葛仙祠。 增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