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后的水南河涌水更清了,周围环境更美了。钟林威摄
“十一五”期间,我市以深化建设主体功能区、实施公园化战略和统筹城乡科学发展为目标,积极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市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让增城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更宜居。
天更蓝:淘汰落后污染企业
增城有过粗放发展的经历,全市曾经建了130多家小水泥厂、150多家小漂染厂、200多家采石场。这些企业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增城成为环境污染的“重灾区”。
“十一五”期间,我市对环境保护工作日益重视,把发展经济和科学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全面加快了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的步伐。一是关停3家小火电厂,有效改善我市的大气环境。二是关停54家线路板厂,每年减少废水排放近54万吨,使全市的水、气环境得到进一步净化。三是关闭清拆97家粘土砖厂,有效地保护了不可再生的土地资源,保护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四是关停位于新塘镇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的76家漂染企业,每天可减少废水排放量约20万吨,每年减少化学需氧量6000吨、二氧化硫730吨、烟尘85吨。五是关闭167家水泥厂,过去饱受水泥厂“粉尘暴”影响的仙村,现在处处绿树红花,重新焕发新的生机。六是关停200多家采石采砂场,使矿产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
通过综合整治,我市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全市各主要空气污染物平均浓度连年持续下降,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于国家二级标准,曾经的烟尘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灿烂的蓝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了市民、游客们享受休闲生活的最佳区域。
水更清:营造碧水环抱的人居生活环境
“十一五”期间,我市把改善水环境作为建设宜居城乡的重大民生工程,坚持建管并重,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区、中心城区、中心镇、生态产业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与河涌综合整治,实现全市全区域的水环境质量根本好转,为群众营造碧水环人居的良好生活环境。
近几年来,我市先后开展了百花涌整治,新塘官湖河干流整治(湾尾大桥至莫村墩段)、白石河干流整治(河口至荔新公路段)、水南支涌整治、细陂河整治、牛屎圳整治、凤凰水整治和小楼镇二龙河整治等7宗河涌、河道整治工程,完成投资30724万元,整治河道56.7公里,进一步疏理了河道、巩固了河岸,大大改善了部分城区河涌环境差的问题,优化美化了城乡环境。境内主要河流东江北干流、增江河等水质均达到国家地表水质Ⅲ类标准,水质状况总体保持良好,水质达标率为100%,城市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100%。
2009年以来,我市把实施污水治理与河涌综合整治纳入市政府为民办十件实事之一,加强领导,统筹推进,加大投入,通过精细化管理和严格要求,齐心协力投入治水攻坚战,全市治水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共投入水环境整治工程资金35.3亿元,新建扩建了荔城、新塘、永和、石滩、中新、派潭高滩等6个城镇污水处理系统,铺设管网79.4公里,建设泵站7座,整治了二龙河、水南涌、西福河等9条河涌,总长125.5公里,完成了77条村庄的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全市城区镇区生活污水处理率将由原来的14.26%上升到86.96%,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43%,区域内水环境质量得到全面提升。同时,充分利用我市保护完好的水生态环境资源,结合旅游业的发展,我市大力开展水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完成了增江画廊、鹤之洲、增城市西福河(广深铁路桥至里汾桥段)清淤及河岸绿化美化等大大小小30多宗项目的建设,完成投资5318万元,完成河道清淤和河岸美化绿化82.31公里。
地更绿:展现山水城市新姿
2007年,我市率先提出实施公园化战略,变在“城市里建公园”为“在公园里建城乡”,启动了公园化战略和实施了城乡环境“清洁美”工程,实施绿上添花、湿地种植等美化绿化工程和农村清洁美工程,清拆猪舍、窝棚,整治乱搭乱建行为,推动功能区变景区、村庄变景点,让昔日脏乱差的农村,变成村容整洁的美丽公园,营造出优美、整洁的城乡环境,打造宜居生态新城,展现山水城市新姿。为让增城更加葱绿,“十一五”期间,我市大力开展全民植树绿化活动,全市林地面积达到11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3.3%,森林蓄积量达到180万立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4.5%,绿化覆盖率达到49.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9.7平方米。2010年,我市以迎亚运为契机,深入推进城乡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城乡环境明显优化,累计投入55亿元完成了26项迎亚运重点绿化和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以及100多公里市域主干道、107公里市政道路的升级改造,促进城乡面貌实现新的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的突破。 增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