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的陈培坚先天发育不良,至今无法说话和行走。医生表示,坚仔恢复常人生活的几率为零,除非有奇迹发生。为了医生的一句“奇迹”,成婆婆十几年前就每天用小推车推着孙子上街“锻炼”身体,并捡垃圾赚钱为他买补药煲猪骨汤。十八年如一日,坚仔日渐长大,甚至能扶着收垃圾的小推车摇摇晃晃地行走,而满头白发的成婆婆身体越来越孱弱。“有我一天,我就要拉着他上街收破烂,我走不动了,他可怎么办?”成婆婆最担心的是年迈的自己终有一天只能放开孙子的手。
7月3日,成婆婆6时就起床了,煮了稀粥做早餐,喂坚仔吃完,然后准备出门。坚仔无法行走,他屁股着地向外挪动,边对着奶奶嚷嚷,“车车车车……”大布袋,几个塑料袋,绳子,帽子,水,成婆婆检查需要带的东西后,将坚仔从地上拉扯起来,抓着他的手去扶小推车的把手,“出去了,出去了。”
这样的情景每天都在上演着。18岁的坚仔出生时就被医生判定先天发育不健全,一辈子无法如常人说话行走和生活,“他父母要赚钱养家,我就帮忙照顾孙子了。”
成婆婆20多年前就从肇庆四会老家到佛山帮儿子照顾小孩,眼看着孙子们一个个健康成长,而坚仔一出生却被判了“无期徒刑”,她的心乱成一团,“到现在18岁了,还不会说话不会走路,我又帮不到他,看到他我就伤心。”
坚仔出生后不久就跟随父母到佛山生活,至今已在禅城弼唐街出租屋居住了近18年。期间父母曾多次带他到广州和周边城市看病,但医生对坚
仔的病也无计可施,他吩咐坚仔家人要多带他出去运动,多给他煲骨头汤喝,希望有奇迹发生。
坚仔的父亲出外打散工,母亲连姨在弼唐帮人看守一家电话超市,每个月工资加起来才1000多元。因为户口不在佛山,他们根本无法申请低保和残疾补助。连姨对儿子已不敢奢望,“能做的我们都做了,现在就只有等了。”
成婆婆并没放弃对孙子的期望,自10多年前开始她就坚持带着坚仔上街散步“锻炼身体”,并开始沿街收捡破烂。
在不足20平方米的出租屋中,成婆婆和坚仔住在靠门边的房间里,睡同一张床。黑暗的房间里还堆放着她捡回来的旧报刊、塑料瓶等杂物。
每天坚守校门口收破烂
站起来的坚仔比成婆婆高一个头,他扶着小推车的横木把手,四肢一直哆嗦。因为腰部用不上力,他行走艰难。成婆婆在坚仔腰部绑了一条布带,从后边推着他往前走。“他的身子很沉,要大力推他才行。”每走10多分钟她就要停下来歇息,她一直揉着手腕,粗糙的手暴起青筋,“我的手很累的。”
最令成婆婆欣慰的是,坚仔从以前要人背到现在慢慢地能扶着小推车摇摇晃晃地站立,还能跟着小推车走。但马路上人多车多,走路不方便的祖孙俩时常被“堵”在路中间,“有一次差点被一辆货车撞到了,那司机伸出头来破口大骂,大家都拼命按喇叭,我们都怕了。”成婆婆放弃了菜市场的“阵地”,开始每天到佛科院“报到”,“那里有树荫又有好心人。”
而从佛科院到出租屋,短短1公里路程,2人也需走40分钟,中途休息一次。而佛科院的西区宿舍楼前50米的斜坡每次都让成婆婆喘足大气。
“学生们都快要放假了,东西比平时多很多。”爬上斜坡后成婆婆气喘吁吁,她拉着坚仔在花基上坐下,眼巴巴地盯着进出的学生,“有时出来一天都没收到东西,真是白搭了。”
足足等了1个小时,西区宿舍一位女生将一袋塑料瓶和废纸放到了成婆婆车上,她喃喃道谢,双眼突然又有了神采。
炙热的太阳蒸烤着大地,成婆婆脸上淌着汗水,她先给坚仔抹汗,“他身体弱,很容易感冒。”满头白发在风中扬起又落下。
闷热的午后忽然下起了大雨,成婆婆和孙子“躲”进了值班室。在佛科院,成婆婆已是常客。“以前我进学校的时候他们还要查我证件。”一来二往,学校保安全部认得祖孙俩,也习以为常了,“有时一天没见他们来,还琢磨着是不是生病了。”
带孙子散步,买骨头熬汤给他喝成为了成婆婆的主要“任务”:“每周熬一次,要喝3~4天,我的钱都用来给他买吃的了。她相信终有一天,孙子能变得聪明伶俐,能开口叫她奶奶,能陪她自如地逛街……这条路祖孙俩走了近18年。
学生收集杂物免费送婆婆
“丹丹,婆婆过来了,你将宿舍的塑料瓶拿下来吧。”佛科院计算机系大三女生黄秋明一看到成婆婆就给舍友打电话。她表示,自三年前入读就时常在校园里看到成婆婆祖孙俩捡破烂的身影,“我们都觉得他们很不容易。”同学们经常将用过的书本废纸和塑料瓶等留着,看到成婆婆就送过来。成婆婆笑说,“他们都是送给我的,都不要我的钱。”
临近毕业,东区男生宿舍门口聚集起一批“收买佬”。“书本才2角一斤,外面都卖3角一斤。”一位穿紫色衬衫的男生和收买佬斤斤计较,盯着称杆瞧了又瞧;拿到钱后,他一转身就全部递给了成婆婆,“婆婆去买点东西吃。”
前阵子,电视台对成婆婆祖孙进行了报道,成婆婆祖孙走到哪里都备受关注。而佛科院学生组织自管会也定期给成婆婆收集废品并给她送去,这些都让成婆婆老怀欣慰。
“婆婆出去收破烂,西门那里有瓶子?好的,我呆会过去拉回来。”守在电话超市的连姨成为婆婆的联络员,“学生说拿了两袋瓶子放在门口,一直没见婆婆过去,叫我过去拿呢。”有时是旧洗衣机,有时是旧自行车,成婆婆无法“运输”回家的杂物只能叫连姨出马,连姨成为了婆婆的兼职“司机”。
值班保安李叔说,学生们经常将杂物放在值班室等婆婆过来拿,“有一次一个学生还在我这里放下了200元叫我给婆婆呢。”
“谁来照顾他?”
祖孙俩也“下班”了。佛科院和出租屋隔着一条宽约3米的马路,下班高峰期,人车拥挤。成婆婆和坚仔在车流中缓慢穿行,摩托车和小汽车都放慢了速度,没人按喇叭,没人叫让开。
若非亲眼所见,很难想象城市中还会有这样的人事。婆婆一步一顿走过了马路,对面水果摊老板娘突然走过来,塞给她3个橙子,“婆婆,拿回去吃。”一辆摩托车开过,突然停在了成婆婆身边,干瘦的中年男子掏出5元钱递给成婆婆,“拿去买点吃的吧。”还没等婆婆说谢谢他踩起油门已开走。成婆婆捏着5元钱,失神了一会,“很多人都给东西我,有一个好心人还给过我1000元呢。”
成婆婆年纪渐大,身体每况愈下,她担心的也越来越多。她盯着暴满青筋的手突然担心起来,“我看电视说人老了会爆血管的,我天天推坚仔上街,万一我爆血管了,谁来推他走路?”
连姨一直希望着能有一些残疾人机构或好心人能资助坚仔进行治疗,“即使是那些实验性治疗,也比现在不做治疗好。”
黧黑而暴露青筋的手轻轻抚上坚仔白皙清秀的脸,成婆婆的叹息淡不可闻,“等我老了走不动了,谁来照顾他?”她一脸担忧地看着孙子,双眼满是无奈。
真情
对话
“有我一天,就带他锻炼”
记者:成婆婆,您都85岁了,身体也不好,为什么你不回家休养身体?
成婆婆:我回家了,谁带坚仔?他父母都要工作,我自小带大他,就由我带好了。除了耕田我又不会做事,我不带坚仔出街我还能做什么?
记者:婆婆,那么多人给钱给物给你,您认识他们吗?
成婆婆:我一个人都不认识,他们都是好心人。看我们困难就这样帮我们,好心有好报的。
记者:婆婆,你相信坚仔以后能走路能好起来吗?
成婆婆:医生说他要多运动,多喝骨头汤,我就带他多走走。有我一天,就带他出来锻炼,给他买吃的,好不好得起来我都要看着他。我就怕我老了走不动了,没人推他锻炼身体。
记者手记
小爱与大爱
记者跟着成婆婆收捡垃圾三次,她记性已不大好,翻来覆去问的都是几个问题,“你叫什么名字?”“你家在哪里?”“你在哪里读书?”连续地问,带笑而又带歉意。85岁的成婆婆甚至已忘记自己的名字,她偏着头想了一会,才说,“我叫成济霞(音),但我不识字,很久没人问我叫什么名字了。”
走在路上,有人突然从对面跑过来给她递水果;有人开摩托车经过,突然停下来给她掏钱;有人专门攒着废旧杂物等着免费送给她……而一位85岁的农家老太太,正是用她对孙子不离不弃的爱得到了更多人对她的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