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围村的祖先,于清乾隆年间从小楼镇迁至此地立村,到第三代时,出了个“敕封儒林郎候选直隶州分州佐勋”的何信邦(字聚堂),他“以服田力樯起家,富累巨万”,与其弟子于清道光六年(1826年)合力兴建家园,至今已有近两百年历史。
新围自然村内属于比较典型的岭南村落,村内尚存聚堂家塾、香火祠堂、何石均民宅、何仙姑祠等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具有广府民居特色的历史建筑群。
▲聚堂家塾
聚堂家塾位于新围自然村东侧,建于清道光六年(1826),坐东北朝西南,五间三进,左右为衬祠。聚堂家塾主体结构保存较好,灰塑龙船脊、歇山顶廊亭,古朴典雅,其木雕、壁画精致,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于1985年月6公布为增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聚堂家塾又称务本堂,据介绍来源于《论语》中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也”。大概是因为这一别称特别响亮,人们都习惯将这一片古建筑群统称为务本堂。
香火祠堂位于新围自然村西侧,是供奉新围自然村历代祖先灵位的祠堂,始建于清道光六年(1826)。坐东北朝西南,五间三进。香火祠堂壁画精致,具有艺术价值。
何石均民宅位于新围自然村香火祠堂东侧第二排。始建于清道光六年(1826),坐东北向西南,平面为三间两廊布局。何石均民宅保存较好,木雕、壁画精致,具有历史和艺术价值。
新围自然村内的村屋用5条纵巷分隔,整齐划一,状似耙。村屋民宅间间相连,排排相扣,呈带状连绵不断,形成一个围屋村落。
何仙姑祠新围自然村西北面增江江畔,是祀奉传说中民间“八仙”之一“何仙姑”塑像的祠堂,始建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
何仙姑祠庙堂正中供奉着何仙姑塑像,正门门头有“仙姑祠”石刻匾额,两旁有竖匾木刻对联“威灵通凤岭;赫濯镇龙潭”,题款中有“清咸丰十一年”字样。仙姑祠木雕、壁画精致,具有艺术价值。
传说中,未成仙时的何秀姑就与何屋村结下情缘。她成仙后,对何屋村念念不忘。清咸丰八年(1858年),何屋村出现大旱,无法耕种,村民于是到小楼何仙姑家庙拜祭“祈求仙姑施降雨”,祭罢回来,赫然看见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紧接着大雨倾盆。村民们深感仙恩,遂集资于几年后兴建了仙姑祠。
村内除了保留着传统的风貌和建筑,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秋鱼灯舞,“每年中秋之夜,一般在村子晒谷场上表演,表演时,鱼群穿梭游弋,或高或低,或急或慢,摆尾摇头,姿态曼妙”。在恬静醇厚的人间烟火中,星星点点的鱼灯串点成珠,让古村落焕发出更绚烂的光彩。
来源:印记正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