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古寺 原名白花寺、白花古寺 民国十年版《增城县志》仍称“白花寺” 近些年来被改为“百花古寺”,故名
坐落于广州市增城区宁西街道 背靠“南粤三樵”之一的南香山 (又称娥眉山、南乡岭、南乡山或南樵山) 与东樵罗浮山、西樵大科山鼎足而立 这座千年古刹历史悠久 文化底蕴深厚 是广州地区最早有史可考的寺院之一
未有增城,先有白花
白花古寺的前身可追溯至东汉永平十一年(68)建立的莲花书院。值得注意的是,这比增城建县(201)还要早133年,印证了增城自古就有“未有增城,先有白花”的说法。莲花书院最初是作为传播儒家思想的教育场所而建立的,反映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影响。
随着历史的推进,莲花书院经历了多次变迁。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莲花书院逐渐转变为供奉佛祖的白花寺。然而,寺院的命运并非一帆风顺。据白花古寺重修时《寺志》(今已轶)所载:(莲花书院)屡毁屡建、屡圮屡葺,达五百次。
明代是白花寺历史上的重要时期。嘉靖十五年(1536),著名理学家湛若水在白花寺遗址上筹建了书院,改称莲洞书院。然而好景不长,到了万历七年(1579),张居正当国时,极力控制思想,“毁天下书院为公廨”,莲洞书院被毁,随后改建为白花古寺。这一时期,湛若水还在摩崖上题写了“莲花座”三字。
民国时期,白花古寺在由广州光孝寺派遣的咏禅禅师的主持下,募捐筹款,移址于双鱼岭重建。咏禅在此住持20余年,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对联:紫竹林中观自在,白花山上现如来。然而,白花古寺后来再次遭到破坏,文物、经书、佛像和建筑均告损毁,仅存“白花古寺”四字石刻。
白花古寺重建
2013年,在社会各界和广大信众的支持下,白花古寺获准重建,由广州市佛教协会会长、大佛寺住持耀智法师担任住持,肩负起中兴古刹的重任。新的百花古寺按照唐代建筑风格和岭南特色精心设计,占地三百余亩,规划为六大功能区:防护绿地区、百花广场区、寺庙礼佛区、文化艺术中心区、佛教教育区和慈善中心区。
重建后的百花古寺古色古香、清新雅致
重建后的百花古寺以原址为基础,北靠南香山,中据万佛塔,整体布局呈现“大佛”之形。建筑群沿中轴线对称布置,主要包括牌坊、百花广场、山门、放生池、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和藏经楼等。两侧还有文殊殿、普贤殿、祖师殿等建筑。整个建筑群依山而建,层层叠嶂,气势恢宏,展现了人间净土的壮观景象。
为了彰显千年古刹的风韵和岭南特色,寺院内种植了大量百年菩提榕树、香樟树、荔枝树等,辅以各种奇花异草,营造出古色古香、清新雅致的氛围。百花古寺的设计理念体现了“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的禅意境界,将传统与现代、生态与环保、禅修与教育等多重元素巧妙结合。如今的百花古寺不仅是一处重要的宗教场所,更是一个综合性的佛教文化中心。
来源:增城区融媒体中心、增城区民政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