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家园 首页 公共资讯 查看内容

正果镇大冚村在驻村干部带领下自主创业

2012-6-26 13:47| 发布者: 增城家园| 查看: 7071| 评论: 2|来自: 增城日报

摘要: 黄秋葵成为村集体的“摇钱树” 驻村干部察看黄秋葵生长情况。 记者杨永红 文/摄 从增城市区驱车到正果镇,沿着兰溪路口再前行1.5公里,记者来到了正果镇大冚村黄秋葵种植基地。一大片生长正茂的黄秋葵映 ...

黄秋葵成为村集体的“摇钱树”



1.jpg


驻村干部察看黄秋葵生长情况。



记者杨永红 文/摄

    从增城市区驱车到正果镇,沿着兰溪路口再前行1.5公里,记者来到了正果镇大冚村黄秋葵种植基地。一大片生长正茂的黄秋葵映入眼帘,淡黄的花朵,累累的果实,无不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基地旁的板房内,村民们正忙碌地为刚采摘下来的黄秋葵装箱打包,客户的货车已在一旁等候着。

■市场前景好 村集体增收有望

    说起黄秋葵,广州市沙河街派驻大冚村干部陈东红一下打开了话匣子:“我们从去年11月份就开始租地、规划、整地等前期工作,今年3月开始育苗,3月底完成苗移植大田工作。目前100亩黄秋葵长势良好,其中最先种下的30亩已上市销售,目前市场零售价10元/斤,批发价6-7元/斤。预计今年全年产值将达125万元,实现利润35万元。”

    据了解,天河区沙河街是正果镇大冚村的对口帮扶单位。自2010年3月开展扶贫工作以来,驻村干部陈东红就和村委干部一起,深入分析研究,先后提出了3个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包括木材加工厂、农家乐、油茶种植,但从环境政策、市场行情、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全面论证后,都被一一否定了。直至2011年10月下旬,帮扶单位和大冚村委干部终于达成一致意见,确定成立村蔬菜种植合作社,并种植100亩黄秋葵作为村集体“造血”项目,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根据市场行情,整个项目计划投入49万元,由扶贫资金投入30万元,不足部分由村集体自筹解决。目前,该项目已累计投入42万元。

■有效带动就业 增加村民收入

    据陈东红介绍,黄秋葵种植基地的土地是通过租用村民农田的形式解决,租金每年可为村民增加9万元收入。工作板房、整地等工程建设开支11万元,全部由村民承接,也有效增加了村民收入。由于基地种植面积大,基地还吸纳了10名村贫困户就业,每人月工资收入1500元,平时主要负责除草、剪枝、摘果等日常工作。

    贫困户罗影珠表示,过去,由于要照顾家人的生活,无法外出务工,只能在家耕种或种植荔枝,帮补一下家庭开支。“现在在基地工作,收入稳定,每个月能拿到1500元的收入,而且基地离家只需5分钟的路程,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工作之余也方便照顾家里,日子比过去好多了。”罗影珠说。据悉,今年黄秋葵种植基地仅劳务支出工资就将达10.7万元,有效地保障了贫困户增收。

2.jpg


村民为黄秋葵装箱打包。



■种植遭遇挫折 迎难而上

    人们都看到了基地丰收的硕果,却很少有人想到,一路走来,陈东红和村干部在黄秋葵种植基地洒下了多少汗水,操了多少心。

    今年3、4月份,持续阴冷天气。那时黄秋葵正值育苗阶段,由于受到天气影响,育苗工作遭遇挫折,苗被冻死一半,村干部的信心也受到了打击。这时,沙河街顶住压力,陈东红也亲身带领村委干部一齐下田,补育幼苗,终于按计划完成了苗移植大田工作。“你看,有些黄秋葵苗长得高,有些则比较矮,矮的那些就是后来补种的,现在也开始结果了。”陈东红向记者介绍道。
转眼到了4月中下旬,雨水比较多的时节,由于基地排灌系统排水不及,水涝情况比较严重,苗比较矮小的,几乎都淹在水里。“当时我们都非常担心,要是苗被淹死了,对基地无疑是一个重创。”陈东红说。幸好大家并没有放弃,而是积极采取措施,完善排灌设备,最终保住了幼苗。但被水淹过的幼苗却出现了细菌感染、虫害、叶子发黄等问题,再一次揪住了大家的心。由于村民农业知识和技术都比较薄弱,只好将出现问题的幼苗样本送到经销商处,通过经销商找资源进行化验、诊断,并对症下药,及时化解了危机。

■四处奔波 解决销路问题

    黄秋葵健康生长,另一个问题又出现了。销售是整个项目最重要的部分,要是销售不出去,那摘下来的黄秋葵只有倒掉。按照计划,5月份便是黄秋葵结果的时候。面对黄秋葵的销售问题,陈东红与村干部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解决销路问题,制定联系销售业务工作方案。

    考虑到黄秋葵将大量上市,而本地市民对黄秋葵还不是很了解,在本地市场还没得到很好的推广,但在其他周边城市,黄秋葵却已被广大群众所熟知,于是,陈东红决定带领村委干部跑广州、佛山、深圳、东莞等地农批市场,联系黄秋葵的经销商,落实销售渠道。最终,从交通等因素考虑,陈东红与村干部们选择了广州江南果蔬批发市场,作为黄秋葵的主要销售渠道。与此同时,基地还开辟了另一高端的销售渠道——直接供货给广州的高级宾馆酒楼和超市,从而获取更高的销售收入。

■收获季节 村民喜逐颜开

    “自3月份播种以来,我和村干部每隔一天就到基地察看黄秋葵的生长情况。5月7日,我摘下了第一颗黄秋葵。”陈东红兴奋地回忆到。他说,目前,黄秋葵的产量逐渐上升,现在每天的产量为700-800斤,7、8月份是黄秋葵产量的高峰期,预计届时产量将达2000-3000斤/天,摘果的时间将一直持续到11月中旬。

    据介绍,黄秋葵还有另外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每天要及时摘果。原来,黄秋葵的生长速度非常快,要是果实没来得及摘,次日就会太老,口感就不再爽脆,只能用于煲汤。所以村民们每天7点多就要到基地采摘果实,然后装箱打包。由于基地目前设备还比较简陋,没有冰库、冷库等储存的地方,因此必须确保产品能够每天都能及时运输到市场上销售。尽管工作比较忙碌,但村民们表示,看到丰收的成果,付出得到了回报,心里还是非常高兴的。

■开拓本地市场 走高端销售渠道

    在陈东红和村干部的努力下,经过艰苦摸索,黄秋葵种植基地的生产经营目前已逐渐走上了正轨。陈东红告诉记者,经常有前往畲族村、东莞旅游的游客经过基地时停下车来购买黄秋葵。此外,也有不少市民慕名前来选购。但顾客们反映,在增城地区的市面上,只有一家果蔬商店有黄秋葵销售。因此,下一步,陈东红和村干部计划在增城设置一个经销点,让广大市民进一步了解黄秋葵的保健作用,逐步打开本地市场。同时,黄秋葵的销售将主要面向高级宾馆和酒楼,希望逐步实现高端化销售经营,提高经济效益。在生产方面,村干部们希望得到农业部门的技术指导,建设大棚,防止黄秋葵受低温和雨水等恶性天气影响,从而让基地更好地发展生产。

3.jpg



新闻链接

    黄秋葵别名秋葵夹、羊角豆,是锦葵科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原产于非洲,是一种具有较高营养价值的新型保健蔬菜。嫩果(荚)肉质柔嫩、润滑,风味独特,营养价值高,堪比人参(在日韩即称为“绿色人参”)却比人参更适合日常食补。可炒食、煮食、凉拌、制罐、做汤及速冻加工等。幼果中还含有一种黏性物质,可助消化,治疗胃炎、胃溃疡,并可保护肝脏及增强人体耐力。美国人还给它一个更容易被记住的名字——“植物伟哥”。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龙族 2012-6-26 21:50
08年我就开始上淘宝买黄秋葵吃,竟然增城也有种,神奇的国度
引用 XUXHX 2012-8-10 11:09
样子似辣椒,前2年在荔城莲塘村都种有,当地人话“黄秋葵”仲可以起壮阳作用嘎添!

查看全部评论(2)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