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酷一丁 发表于 2017-1-4 10:12:08

飞翔明史(132)

朱元璋

下图,孙传庭问吴又可:你觉得大明气数已尽了吗?


——这部《大明劫》电影,推荐给各大明史爱好者观看。里面细腻的瘟疫场面的刻画,真教人心痛且无奈!什么叫世界末日?不是一下子的陨石撞地球般的毁灭,而是身不由己,无可奈何,眼睁睁地,看着所有的亲人、朋友无助而死,而自己也脱口而出“天亡我也”而死,才是最悲惨的世界末日!《大明劫》成全你的悲惨感觉!

很多的明代个人文集,比如《唐伯虎集》、《于谦集》、《海瑞集》等,都没有收录他们当年参加科举考试的应试作文。原因很简单,那是科举考试的应试作文,本身没有什么价值,只不过的通向仕途的敲门砖。当然,即使这篇应试作文多少有点功用,但由于明代科举考试制度十分完善,保密工作超高水平,考完之后,出了考场,想再看自己的作文,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凭着该考生超人的记忆力,将应试作文重新默写出来。

整个大明帝国,到目前(二十一世纪)为止,只留下一篇伟大的状元文章!这篇伟大的状元文章,是真迹,就是当年赵秉忠参加科举考试时,在试卷上亲笔撰写的,全文2460字,无一字圈改,字迹端正漂亮,洋洋洒洒,阐述改善吏治、兴邦治国的对策!大明神宗万历皇帝朱批“第一甲第一名”六个字,还说:“得此名士,朕之大幸,国之大幸!” 这份“天下第一状元卷”有力地粉碎了八股文祸害论!

——飞翔本人,对八股文心怀敬服,曾经阅读多篇此类文章,得出的结论与各大嫉视八股文的方家完全不同!
各位,大明这些人物,都是科举考试出来的:吴伯宗、齐泰、黄子澄、练子宁、杨荣、杨溥、解缙、周忱、于谦、丘濬、商辂、李东阳、杨一清、杨廷和、杨慎、王守仁、刘宗周、黄道周、李梦阳、张璁、桂萼、徐阶、夏言、严嵩、王世贞、李春芳、汤显祖、归有光、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钟惺、董其昌、杨应奎、徐光启、杨继盛、胡宗宪、高拱、张居正、赵南星、赵秉忠、顾宪成、高攀龙、李三才、杨涟、左光斗、叶向高、周顺昌、温体仁、周延儒、熊文灿、杨嗣昌、孙传庭、熊廷弼、袁崇焕、孙承宗、史可法、瞿式耜、陈子龙……哪一个不是进士出身?哪一个不是写八股文起家的?他们被八股文毒害了吗?

甚至,可以说这句话:500年后,二十世纪能够被写入国史,流传后世的中国文人,绝对比不上大明帝国流传至今的大文豪!

——诸位,飞翔上面列举的不是写写八股文的小混混,他们都是名垂千古的猛人!新中国成立至此,有多少国学大师?配得上评论八股文么?可能,如今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生,也没多少个看得懂随便一篇八股文!

明代书生,以其扎实的文字表达工夫,晋身仕途,然后大有作为。
如今的高考作文题,有以治国安民之题吗?如今的公务员考试之题,有分析如何平衡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冲突吗?
恐怕比明代的八股文更糟糕!

刘基,其中一个伟大贡献,就是与朱元璋共同探讨、制定大明科举制!
而在他23岁时,刘基就参加了元朝的为数不多的科举考试,一举中的——进士及第!
他的应试文章,流传千古!

第一篇,叫《龙虎台赋》。
就是写韵文——赋。龙虎台,是居庸关附近的一处元蒙皇朝的临时行营,蒙古皇帝每年由燕京去上都开平避暑,都要经过龙虎台行营。刘基参加科举考试,就要写一篇赋体文章。于是,他以《龙虎台赋》为题,用500字左右,以超乎常人的想象力,努力描绘了龙虎台的奇雄壮丽。这篇文章,四六文,读来铿锵有力,字字珠玑。飞翔反复朗诵,十分滋味在心头!
——由于将来要传神演绎徐达破大都,常遇春攻克开平,徐达驻兵居庸关,所以,此处从略,不引用刘基的《龙虎台赋》,飞翔打算用在该用的地方。

第二篇,《春秋义》。
如果《龙虎台赋》充分体现了刘基的想象力和富丽堂皇的渲染力,那么《春秋义》就体现了他的洞察力和世界观。
题目是这样的:“荆人来聘,时楚屈完来盟于师,时楚使宜申来献捷,时楚使椒来聘。”

——这么一句话,要求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刘基同学后来曾经说:如果没有整部春秋在胸中,是不可能写出以春秋经为题的文章的。故此,后来他担任元朝江浙儒学副提举(大概相当于省教育厅副厅长),作行省考试官时,为考生写了四十一篇范文,取名《春秋明经》。
这些范文后来结集成的《春秋明经》也收录在《诚意伯文集》里。
就是这些范文,启发了朱元璋,大明科举考试之制度,源头就在于刘基的《春秋明经》!

——这一点,是飞翔个人的见解。

再回到刘基的应试作文《春秋义》。这么一句话,到底写什么呢?
刘基同学大笔一挥,说了几句飞翔很喜欢听的话。他说——春秋时期,中国是这样对待周围的蛮夷戎狄部落的:对他们爱慕中华文化而感到欣慰,往往与他们睦邻友好,互通有无,皆为友邦。对他们胆敢侵犯中国表示愤怒,必定其罪,威之以刑,出兵惩罚他们!
很好,若我改卷,必取之!

但是,很奇怪!
明明元朝就是刘基笔下的“陋者”——未开化的蛮夷戎狄部落,为何对着刘基这么一篇差不多点名批评讨伐的《春秋义》,竟然不加之罪,反而录取为进士?

原因很简单,第一,蒙古人读不懂。第二,读懂的都是汉人!
当时的大师级人马,《辽史》、《金史》的主撰者揭徯斯(汉族)说:此魏征之流,而英特过之,将来济时器也。
于是乎,刘基以三甲第二十名中进士。

——南人和汉人仅录取五十人!

461591132 发表于 2017-1-4 10:44:27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飞翔明史(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