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酷一丁 发表于 2016-11-4 21:00:05

飞翔明史(73)

朱元璋

下图,戚继光画像。


1358年夏六月中旬这场台风,自浙江温州沿海地区登陆。对盘踞此地的方国珍海盗集团影响颇大,即便是远离海岸三四百里的建德,阵风也在八九级,而雨势则浩荡横行,足足肆虐了三日三夜!台风对沿海居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危害,对军事活动的影响则更加严重!乌龙岭战后三百多年,即1683年,满清福建水师提督施琅,背负“汉奸”、“叛徒”、“卖国贼”的骂名,提水师劲旅,横渡台湾海峡,出兵作战时间竟然是盛夏六月天时!此举颇受敌方——台湾郑氏政权统兵大帅刘国轩的嘲笑。这位曾经的施琅的部下以为:施琅枉为水师提督,竟然罔顾台海天时而行兵海战,简直是自寻死路云云。

——此乃后话,暂且不提。
飞翔明史,始于1328年朱元璋出世,迄于1683年施琅收复台湾,满清彻底消灭明朝势力,实现全国大一统为止,共三百余年!为了使读者更多的关注飞翔明史之全局,在必要时,往往会穿插一些小插曲。此举或许能让读者对飞翔明史寄以更高的期待。
乌龙岭战后,邓愈带着十余位将佐冒雨巡视苗兵遗留下来的军寨。这些军寨营地,几乎被拆除毁坏了。由于大风大雨,无法纵火焚烧。故此,残留的少量设施及物资则成为西吴军队的战利品。
邓愈对左右说:杨完者此战未尽全力,匆匆撤军,各位以为如何?
陈徳、王弼自以为大鲁粗一个,表示难以理解。

下图,“火龙出水”!明代伟大军事神器,此乃水下发射火箭之前身!图中所示,神器长约十米!会飞,会爆炸,会燃烧!


——飞翔,上一集你介绍施琅时,语气中似有对清朝十分不满。何解?
——只需一句话,慈禧太后真言“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足以解释飞翔对满清之厌恶!

孙炎说:苗军多次失利,兵员大减,士气大受打击。若坚持再战,倘若再败,恐浙东之地苗人之影响无存矣!窃以为,杨完者为保存实力,故此撤军避战。
邓伯颜笑道:对极!徽州城下、梅陇坳、樟树岭、乌龙岭四战下来,苗军减员不下十万众,仅归降我军者已达三万人!这不能不是是苗军之重大损失!传闻天足苗兵二十余万,如今仅存半数!为帅者,岂能安枕哉!
王弼接着问:那么,我军为何不追击呢?
邓伯颜将手中马鞭指向前方:此际临安城内,三方角逐,正不可开交也。吾等隔岸观火可矣!

哪三方?
第一,实达帖木儿,江浙行省丞相,代表元中央政府。
第二,杨完者,江浙行省左丞,苗军统帅,代表效忠政府的地方义军。
第三,张士诚,平江府军阀,原为反元集团军首脑。其时官封元朝太尉,领中央平章政事衔。
临安城内,果真六国大封相,乱过七国?
邓愈笑而不答,领众人回指挥部,下令:我军乌龙岭大捷,即日凯旋而归,论功行赏。
又对大家说:朱文忠元帅欲出征婺州!

下图,明军指挥官一声令下,火枪队马上开火!


有朋友问:飞翔,朱文忠、邓愈和胡大海三人官阶排位如何?也就是说,他们三人,谁官大些,谁听谁的?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朱元璋在这个问题上花了一番心思。他之前设立了五军都督府。但在吴国公时代,五军都督府尚未真正实行。统兵官通常是临时委命的,比如不久朱元璋亲征婺州,特命常遇春为江南行中书省都督、马步水军大元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为了明确职责及指挥作战,元璋参考元政府军制,特别设立临时战区司令部——行枢密院。见诸明实录等史籍的行枢密院军阶中,最低为院判。其实院判已经高于镇守各地的元帅了。元帅以下,为总管,再下为镇抚,然后是万夫长、千夫长、百夫长、十夫长(万夫长不常设)。元帅之上,就是行枢密院院判,之上为同佥,再上为佥院,再上为副枢,再上为同知,最上为知院——即战区最高指挥官!

邓愈占领徽州后,以军功升为行枢密院院判。乌龙岭之战后,再升为同佥行枢密院事。
杨完者自杀身亡后,邓愈再升为佥院!一年内连升三级!

除了设立行枢密院以统军士之外,朱元璋又设亲军部队。朱文忠隶属亲军系统,为左副都指使兼领元帅府事——不属于战时司令部。朱文忠这支亲军,直接隶属最高统帅吴国公朱元璋指挥。故此,文忠的实际地位是在邓愈和胡大海之上的。
但是,在明实录里,在朱文忠仍未成为一方大员前,邓愈的排名是最前面的。文忠第二,胡大海则最后。

需要多讲一句的是:邓愈、朱文忠是朱元璋整个军事集团里升迁速度最快的,也是最年轻的军事双星!
为什么邓愈升迁如此快?

很简单,1354年,就在朱元璋投奔郭子兴的第二年,还没有夺取和县之前,即朱元璋仅仅27岁时,邓愈就带着一万人的部队加入!一万人是什么概念?当时朱元璋手上才三万多人!
这就是邓愈快速升迁的根本原因!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飞翔明史(73)